如今,城市化生活打破了一座房、一户院的传统居住格局,代之以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一份关于幸福感的调查报告显示,影响居民幸福感指数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和谐的邻里关系。幸福城市,拒绝冷漠。
社区,社会的缩影。社区和谐则社会和谐。营造和谐社区需全社会的齐心协力,政府转变职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居民提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
作为和谐社会建设者、保障者、促进者的公安机关则更需要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出发,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
一起命案引发的思考
吴娟用手绢擦掉相框上的灰尘,放回香案,点燃三炷香。妈妈的死距今整整三年。 “一想起这事儿,我心里就犯疼。”在吴娟的记忆中,家里与隔壁邻居的关系一直都不好, “我是在吵架声和仇视的目光中长大的。”
3年前,吴娟8岁。这天,父母因琐事再次与邻居大吵大闹, “从家里吵到了楼下”。吴娟眼睁睁地看着恼羞成怒的父亲用拳头猛打隔壁家老人的头部、身体……父亲因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被判了刑,妈妈一病不起,永远离开了吴娟。
今年6月,来自公安部新闻发布会的一份报告表明,我国杀人案件中60%因婚姻问题、邻里纠纷、宅基地纠纷、酒桌上吵架引起。
命案,是邻里纠纷激化成刑事案件的最恶性特例。邻里纠纷引发的更多的则是官司、上访事件、治安案件。
记者翻开海曙白云派出所的值班日志:文苑风荷的业主张先生,在河边散步被邻居误认为可疑人员,双方发生口角,一度导致居民与物业保安关系紧张。
家住蓝天路108弄的沃女士因楼上邻居洗衣间渗水,而楼上住户又称是房屋结构的问题与自己无关,两户人家积怨多年,几乎要闹上法院。
……
来自海曙公安分局的一组数据显示,仅白云派出所一年受理的社区邻里纠纷数就达360多起,占到派出所纠纷调处总数的60%。这还不包括民警当场口头调解好的纠纷事件。
白云派出所所长卢洪波介绍说,除了社区民警负责社区里的纠纷调解以外,派出所值班民警也要受理大量的邻里纠纷。
“邻里纠纷直接关涉到群众的利益,影响社区安定。”卢洪波谈到大量的邻里纠纷显得有些无奈,群众反映的邻里纠纷很多都不在公安机关管辖内,调解起来非常费时费力。但小纠纷不及时调解,又容易变成大事件。
“这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邻里纠纷的调处大大牵扯派出所警力,影响到派出所的基础工作。”卢洪波说。
城市冷漠症
社区里居民之间的纠纷缘何这么多,调解这么难?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副教授贺新宇是研究公共管理学的专家,贺新宇分析说,德国社会学家艾哈德·维特有一个观点,矛盾激化的原因在于社会的变化,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在城市集中居住的模式下,出现矛盾纠纷是正常的。
马祥山,白云街道副主任,有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对社区工作的酸甜苦辣他深有感触, “社区工作一靠熟,二靠情。”人熟了才了解情况,有信任感;群众对你有了感情才能更信任你,你在群众心中才有分量,只有你对群众有了感情,你的调解才会更耐心、更公正。
以前人员流动小,楼上楼下,屋前屋后都认识,谁家来了客,谁家有个大红喜事儿都知道。现在,住进高楼大厦了,人与人空间距离近了,心理距离却被拉远了。
马祥山讲了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儿。搬进新买的商品房三年了,却不认识楼上邻居。一天与一个老朋友在小区里偶遇,一攀谈,发现他就是自己楼上的那位邻居。
贺新宇分析了其中原因,城市社区的异质性大、流动性大,在社会化提高的同时,出现了封闭的 “小社会”现象:家庭原子化。由此带来人际关系的孤独化、疏离化、表面化,这些通称为 “城市冷漠症”。
记者调取了多个社区的发案情况进行对比发现,社区发案数与该社区的邻里关系好坏有着直接的联系,社区秩序井然、文化活跃,治安则更趋稳定。
邻里纠纷、社区环境是否会影响到社区的治安稳定?
心理动力学有一个观点,一种表象往往会暗示一个心理动机。宁波市公安局心理咨询师黄桂灶分析, “冷漠的邻里关系,无序的社区环境,往往会给人以某种心理暗示,此时潜在的犯罪就很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犯罪。”
中国犯罪学会理事张应立从犯罪学上分析了这个现象,犯罪学上有个 “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犯罪往往容易滋生、繁衍。
张应立认为,不和谐的邻里关系,多发的邻里纠纷便是被打破的这扇 “窗”。
张应立还从另一方面阐述了邻里纠纷与社区稳定的关系,现代警务是以社区治安为切入点的,控制社区犯罪是现代警务的重中之重。而患上 “冷漠症”的这些社区无疑给社区警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公共管理主体需要多元化
小桥、流水、人家,风光如画;古建筑青砖黑墙、古朴庄重。白云庄自黄宗羲到此讲学后,甬上文人便常聚集于此,弦歌不断,盛极一时。
陈东华是这里的社区民警, “我的工作可没有这么诗情画意,很平淡。”今年,陈东华凭着过硬的社区警务工作荣膺全省优秀派出所民警。
4年前,所领导对他社区里的警务工作却是另外一番评价: “群众来时耐心,走时灰心,想想伤心。”
揣着这句话,陈东华伤心了好几个月。陈东华不甘心,难道每天的加班加点换来的却只能是群众置疑,领导批评,案件高发?经过总结,陈东华发现自己的工作思路有问题。他转念当上了 “社区干部”,既管治安又当 “和事佬”。变化从此开始。
社区里一户姓李的女士家养了一只狗,干扰到对面邻居家的正常生活,两家争执不下,以至发展为对骂、砸门。陈东华了解后,放下碗筷赶到社区,执拗的李女士被感动了,答应将狗送到乡下亲戚家养。
蓝天路一家饭店排出的油烟严重影响到该栋楼上的几户居民。陈东华和社区干部,工商、城管的工作人员一起想办法、出点子,通过改变排烟管道线路解决了这一困扰居民多日的难题。
“闻、察、访、谈”,4年下来,陈东华总结出邻里纠纷调处四步法。闻,要听清矛盾的焦点;察,要观察当事人双方的性格;访,通过走访弄清事实的真相;谈,通过各个击破的原则谈出解决之道。
群众人人心理都有杆秤,你是不是在真心诚意为居民解决问题,他们时时都在丈量。
当组建老年义务巡逻队的想法在居民代表大会上一提出来时便有10多人当场报名,现在老年义务巡逻队的队员已有98人,每天分组巡逻。
张大爷年过八旬,巡逻队考虑到张大爷的身体问题,打算减少他的时间,张大爷急匆匆地找到陈东华,拍了拍胸脯要求“开后门”。
现在20多名练习四明内家拳的年轻人也主动承担起夜间义务巡逻的任务;小店铺也成了陈东华的瞭望岗;自治小组长、楼道信息员、社区保安队……筑起了一道道社区安全防线。
海曙区委常委、公安局长陈志国认为,社区警务和社区建设有同源性、互动性,是大树与土壤的关系,社区警务建设依靠的对象,检验成效的标准,都在社区,社区警务要搞好,首先得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贺新宇评价说,政府一元管理主体难以应对多元利益矛盾,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发展趋势,民警依托社区民间组织管理社区治安符合这一趋势。
张应立认为,警方的治安防范体系再严密,也难以确保治安防范力量均匀分布到每一个角落,社区民警与居民合作管理来预防和减少犯罪,这样既促进了居民间的感情沟通,又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一举两得。
和谐促进员
今年8月,文昌社区文昌街的居民赵其双当上了文昌社区的和谐促进联谊会副会长。 “我这官最不值钱,只管事儿,不管人。”赵其双打趣地说。
3年前,赵其双从山东来宁波打工,一直暂住在文昌社区宝兴巷。期间,好几次拒绝了在广州打工老乡的盛情邀请, “那里的工资或许更高,但我还是感觉在这里工作更开心,更有归属感。”今年8月,社区发出成立社区和谐促进联谊会的倡议。热心公益事业的赵其双第一个报了名,令他喜出望外的是自己竟当选上了副会长。 “参与社区里的事务虽然忙点,但感觉很充实。”赵其双仔细地核对着一大摞暂住人口信息表,“调解纠纷、筹办活动、防范宣传,在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中获得的这种归属感、认同感是难以言喻的。”
今年9月文昌社区通过民主推荐、自主报名的方式,组建成一支170多人的社区和谐促进员队伍。为增强和谐促进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社区还组织了业务培训,出台激励措施,颁发了上岗证、工作证、工作手册。
文昌社区居委会主任戴静介绍说,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社区民警、社工的力量是有限的,和谐促进联谊会的初衷就是通过这个平台,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树立居民的现代公民理念,推行和谐社区共建共享。
家住宝兴巷的宋阿姨感觉住在社区特温馨,干起和谐促进员的工作来也分外用心。宋阿姨随身携带有三个笔记本上分别用来记录工作日记、人口信息、会议记录。今年,宋阿姨发现宝兴巷的一些新居民私拉电线,有火灾隐患,赶紧报告到居委会,通过线路升级改造,及时地消除了隐患。
和谐促进员王阿姨则当起了信息员,细心的王阿姨发现和自己同住二楼的一位30多岁女住户脸色苍白,神色异常,赶紧拨通了社区民警李鹰的电话,经核实该女子系吸毒“瘾君子”。
和谐促进员陈忠科是一个治安积极分子,他在了解社情民意时发现孝闻街73弄没有独立车棚,一段时间有多辆自行车被盗。陈忠科征求居民意见后,拟写了一个分割使用公共车棚的方案,方案实施后该地方再没发生自行车失窃案件。
社区民警李鹰对和谐促进联谊会的最深感受是,闹上警务室的纠纷少了,更多的精力可放在基础工作的开展上;获取信息的触角更多、更深,更加耳聪目明了。
李鹰表示,现在的工作压力比以前大多了,和谐促进员既是帮手又是监督员,每次例会上提意见他们可是一点情面也不留的。
(陈文波 黄军 王肖刚/文 晓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