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五大平台,十大工程分别为: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产业化平台、人才支撑平台、服务保障平台;创建国家高新区工程、科技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亿元项目引进培育工程、中央商务区建设工程、江南路街景改造工程、旧城整治改造工程、新社区建设工程、环境优化工程、公益事业工程、平安园区工程。
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
据了解,在高新区所有企业类型中,公司制企业居主导地位。截至今年12月,高新区公司总量已达1350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4%。在新增的74家私营企业中,注册资本为500万元以上的就有8家,而在今年上半年受理的私营企业变更中,涉及注册资本增资的就有24家。宁波瑞时电器、浙江天宇投资、宁波新自然创业投资、宁波万盛投资等公司分别增资到3000万元~5000万元不等。
截至今年12月,高新区企业数与注册资本同比增长幅度较大,其中注册资本增幅尤为突出。高新区共有个体、私营企业总户数为2996家,注册资本 (金)总额434791万元,户数、注册资本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与38%,创高新区历史新高。
各项指标也持续增长
受新 《公司法》的影响,今年第三季度个私经济数量呈上升趋势,注册资本比去年同期增长38%。据悉,高新区今年第三季度吸引的资金数是全部个私企业注册资本 (金)总额的2%,其中制造业、商贸业、社会服务业是推动户数增长的主力军,有近75%的私营企业从事制造加工业。
同时,个体工商业各项指标也持续增长。全区现有1554家,注册资金4898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5%和17%。第一、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在本季度开业的86家个体工商户中批发、零售业有46家,占新增总数的53%;交通运输业有12家,居民服务业11家,分别占新增总数的13%和12%。
据了解,今年第三季度私营企业中制造业新增14家,新投入资金1180万元;批发零售贸易业新增24家,新投入资金3043万元;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新注册2家,新投入资金100万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新增2家,新投入资金3160万元。在这些企业中,多为私营独资、个人独资或私营合伙。
“一人有限公司”走俏
今年第三季度,个私企业生产经营指标完成和企业经营状况略好于去年同期。据统计,私营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总额6493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00万元;个体工商户累计完成销售总额1929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85万元。
在今年第三季度中,个私企业新增就业岗位240个,占全区各类企业新增就业岗位的22%,个私企业已成为吸收就业的主渠道。在全区私营经济投资者中,有8名原为下岗失业人员,有10户个体工商户由下岗失业人员投资兴办,共安置下岗职工56名。
“一人有限公司”在高新区走俏。据统计,今年第三季度高新区新成立的 “一人有限公司”就有17家,同时根据新 《公司法》允许注册资本可分期出资的规定,有7家企业以分期出资的方式成立,涉及注册资本8099万元,为部分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济发展模式有待转换
同时我们也发现高新区面临的一些问题,全区主导产业不够明确、经济发展模式有待转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高新区发展的“绊脚石”。
全区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量的扩张,经济增长的效益与国家级高新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土地制约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如何适应高新区升级后的新变化,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已成为全区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之一。
从高薪区情况看,大量的企业所从事的还是普通的加工、制造业,距离“自主创新基地、科技创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和输出基地”差距较大。科技型私营企业虽呈迅猛发展态势,但总体实力和技术含量并不高。在推动由“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园区智造”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