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剑锋
近年来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再次引发了总体税负水平高低的争论。国家税务总局前副局长许善达日前在《财经》杂志年刊撰文时表示,争论越来越激烈,观点也越来越对立。
宏观税负高还是低?
此前,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相关官员撰文表示,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不论是否含社保税,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都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但是同时也承认,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在大幅上升,这种差距在不断缩小。
上述官员认为,不计算社保税,中国的宏观税负大概在15%左右,如果计入社保税之后中国的宏观税负大概在20%左右。
对此国内的学者并不认同。许善达和安体富认为,要比较宏观税负首先应该进行口径上的统一。安体富认为,在进行同口径比较时,中国的宏观整体税负超过30%,远远超过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税负偏重。
安体富表示,计算宏观税负应该将政府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在西方国家,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基本上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而中国的政府收入来源比较分散。
除了税收收入之外,中国政府收入还包括预算外的收入,这部分收入主要由各种政府行政收费等构成,还有制度外的收入,即缺乏相应规定的乱收费,以及社会保障收入,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以及土地出让金,上述税收之外的收入被统一称为非税收入。非税收入曾经一度超过政府总收入的50%。
根据这个计算口径,安体富表示,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已经至少超过了30%。处于30%到35%之间,而且由于财政收入每年都在以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增收,宏观税负水平在以每年1~2个百分点上升。
许善达在上述文章中也表示,如果将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都包括在内,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在30%到40%之间。
财税战略需要反思
许善达认为,对于宏观税负判断是制定财税总体战略的重要前提,对此判断不同将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财税战略。
他表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恰恰是“中国总体税负水平偏低没有减税空间”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延误了新税制的完善和改革的深化,使一些已经形成共识的税制改革措施推进比预想的慢。
以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为例,许善达在上述文章中表示,早在2003年,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就公开表示,“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的时机已经成熟”,但迟至2007年才完成立法,对于两法合并之后减税因素会造成财政收入减少的疑虑,是其中一个不小的原因。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也表示,当前增值税改革在东北三省试点之后,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对于财政收入减少的担忧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增值税是中国最重要的税收品种之一,2006年增值税收入占据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5%。
安体富也认为,宏观税负已经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指标,当前需要对中国的财税战略进行反思。现在宏观税负每年以1%~2%提高,那么宏观税负到底多高合适?他认为,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应该对财税战略进行反思,考虑转变这种高增长的态势。
首先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费用,税收政策必须为创新留下空间。其次,中国社会保障还很不健全,将来要开征社会保障税将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如果现在税负水平过高,将来社会保障税将难以承受。中国正在进行收入分配改革,职工工资将提升,如果税负过高企业难以承受。
安体富认为,收入分配是当前许多问题的核心症结所在,巨额顺差、内需不足、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等,当前已到了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大幅度提高职工工资的时候,高税负不利于企业提高职工工资。
许善达认为,虽然当前对宏观税负水平仍然没有定论,但是不能将宏观税负水平偏高作为减税的必要前提,即使没有形成中国总体宏观税负水平偏高的共识,中国也应推进减税。
谢旭人在昨日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也表示,2008年将妥善处理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税收分配及地区间的税源转移问题,确保两税合并改革顺利进行。
在增值税转型改革方面,谢旭人表示,2008年财政部将继续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实施试点,并研究制订在全国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