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卷史料典据内容丰富。 实习生王鹏摄
中国宁波网讯 (记者程潇龙)本报昨日报道了《宁波博物馆渴望“填饱肚子”》消息后,两位市民将家藏的宝贝捐献给宁波博物馆筹备处。
昨日,记者在宁波博物馆筹备处看到,一件清末民初的熨斗引起专家的啧啧称奇。这件熨斗是用一整块生铁铸成的,采用木炭燃烧,木炭放置在熨斗内部用来加温,俨然一个小火炉,有一个大烟囱设置在提手上当做熨斗的排风口。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件老熨斗竟然可以随意调节温度的高低:熨斗的尾部设置一个活门,调节活门可以掌控内部木炭的火候,从而达到熨斗温度的变化。捐献熨斗的人是市民王恩柏,王先生说,这件熨斗是祖上留下来的,看到本报的报道后,就与妻子商量了一下,将这件熨斗捐赠给博物馆筹备处。
174卷史料典据是目前宁波博物馆筹备处收到的最大一笔捐赠物,这笔捐赠物大多是房屋土地买卖契约、田赋执照、纳税收据、发票、账簿,甚至还有如何分家产的财产分割清单。一份渔具买卖契约引起专家的兴趣,这份清末民初的契约,记载了一个叫“李式光”的象山人,第4次将自己的渔船、渔网卖给别人。宁波文物商店副经理李伯涛说,这份契约述说一段史实:在清朝末年,尽管社会动荡,但甬城的渔业依然很兴盛,渔船、渔网等渔业工具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这174卷史料典据中,有近一百卷属于房屋、土地买卖的契约。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清朝乾隆57年(1792年)的“永春卖地字据”,最晚的是1962年的“镇海县沈正荣买房契约、纳税收据”,时间跨越170年。不少契约上均写有一个很大的“契”字,每一卷契约上的抬头文字均为“立永”的字样。专家解释其大意是“立此为据、永不反悔”。而不少契约的边缘均有半块“骑缝章”,说明契约在当时至少是一式两份。
这174卷史料典据是市民赵德柱先生捐献的,赵先生住在北仑小港街道。这些东西是他花费10年时间辛苦收藏来的。1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先生在帮助朋友拆除祖居时,发现一张祖居买卖契约。当时朋友准备将契约丢弃掉,赵先生想,老一辈留下来的东西肯定有价值,于是将契约收藏了起来。后来赵先生想,何不向民间征集类似的物品。从此,赵先生一有时间就走门串户,10年下来收集来多达上百余件这样的史料典据。当得知宁波博物馆征收文物,赵先生慷慨地将自己的辛苦收藏全部捐献。
宁波博物馆专家告诉记者,这174卷史料典据内容丰富,品种繁多,集中反映出一段历史时期内宁波民俗,具有一定的馆藏价值和史料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