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在不久前举行的余姚市“百姓档案”征集活动中,家住余姚市阳明街道的许炜捐献的物品获得了一等奖。他捐献的东西有三样:一块真丝手帕、一枚军功章、一块巴掌大的碎布。它们中蕴藏了什么故事,能让79岁的老人一直把它们珍藏至今,并郑重地捐献给档案馆呢?
看到手帕就有了力量
许炜是志愿军老战士。1951年,23岁的许炜在济南第五航空学校毕业后,马上入朝参战,成为了志愿军空6师16团04号飞机的机械师。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能让许炜和战友们最高兴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战友们在空战中取得胜利,二是祖国慰问团来前线慰问。这块真丝手帕,就是慰问团带来的慰问品。
许炜记得,第一次到他们部队的慰问团里,有很多京剧名家,如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等。第二年来的慰问团则带来了大量的慰问品。在众多慰问品中,许炜最喜欢的就是这块压花真丝手帕,上面印着“保家卫国”四个字。许炜说,他和战友们都舍不得用,大家都开玩笑说,以后回国后送给女朋友当定情物,既漂亮又有纪念意义!
在战场上,许炜一直把这块手帕带在身边。 “当时一看到它,就有了力量,就什么危险也不怕了!”
军功章见证一段业绩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者的战机远远少于美军,所以每一架飞机的战斗任务都很重。 “我们飞行团每天都会接到战斗任务,有时候飞行员刚返航回来,战斗命令又来了!”作为一名机械师,许炜的任务就是时刻确保飞机的安全,所以他经常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 “战机一回来,我们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检修、修理,紧张得不得了!”
1951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天气非常寒冷,气温降到了零下20几摄氏度。一架战机的发动机油泵发生了故障,要维修必须钻进飞机的气道。可气道很小,人穿着厚厚的棉衣是钻不进去的,而入库维修又要耽误时间。于是,许炜毅然脱掉了棉衣,只穿着衬衫先后7次钻进气道,顺利排除了故障。而他的双脚则被冻伤了。许炜的举动开创了志愿军空军战地维修的先河,没多久,他获得了一枚三等功军功章。
“这枚军功章是一个见证。我没有给祖国人民丢脸!”
碎布来自于团长的救生衣
在三件东西中,许炜最珍爱的就是那块巴掌大的碎布片。一提起它,许炜就要忍不住落泪。
许炜是04号飞机的机械师,这架战机的机长是他所在的16团团长赵文全,一位才30多岁就屡立战功的回族飞行员。1953年7月23日,大批敌机前来侵犯,接到起飞命令后,许炜帮赵文全整理好救生衣,启动了发动机,然后盖好座舱盖、上好保险,和团长挥手告别。半个小时后,同时升空作战的其他飞机陆续返航,可天空中始终没有04号飞机的踪影。 “我们的心都碎了。”当天晚上,许炜和战友坐车赶往三八线附近一个名叫咸兴郡的小镇,在一个小山沟里,他们找到了04号飞机的残骸。现场已经被当地群众清理过,许炜只找到了一块碎布。 “我对团长的救生衣太熟悉了,这块碎布就是团长救生衣上的。”
“这块布我一直珍藏着,一看到它我就想起了无数牺牲的战友!”(记者李锋通讯员陈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