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宁波模仿800年前手艺修缮我国最古老的石牌坊
稿源: 今日早报  | 2008-01-06 14:12:49

图为横省石牌坊。 龚国荣 摄
  中新浙江网1月6日电经过能工巧匠一年多的打磨,“国宝”横省石牌坊获得了“重生”,呈现了800年前“旧貌”。仅仅元旦休假三天,位于东钱湖畔的横省石牌坊就迎来了上千名游客。

  9年前,这座我国现存最早的石牌坊在一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两年后,它就被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不过由于年代久远,石牌坊当时损坏已十分严重,三分之二的构件掉在地上。

  昨天,负责修复工程的古建筑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黄大明说,当时工匠们修复用的工具,全是很原始的榔头、凿子、斩斧等,尽可能地“回”到南宋时期。

  9年前发现南宋石牌坊

  横省石牌坊位于鄞州五乡镇一个朝东的座椅式山岙中。四周古木参天,修竹蔽日,石牌坊隐没其中。

  也正是由于平时人迹罕至,1999年夏,在宁波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横省石牌坊才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当时,有村民提供了一个线索,说是在附近的仙人山山岙中有一座石牌坊。鄞州业余文保员胡芳德走进山岙,在坟堆间穿行了很久,终于发现了这座披覆着杂草藤蔓的石牌坊。

  据胡芳德回忆,当时石牌坊已埋入土中约半米至一米深。除了斗拱尚完整,檐顶仅存三分之一外,其他构件或是残缺不全,或是倒在了草丛中。

  不过即使这样,这座高5米、面阔3米、单檐歇山顶的石牌坊仍不失庄严逼人的气势。

  后来,经有关专家研究考证,这座石牌坊的建造年代应在南宋,是我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石牌坊。

  2001年6月,这座“横空出世”的石牌坊“连升三级”,一跃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用传统手艺修复“国宝”

  为了让“国宝”恢复当年的风采,去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审批、拨款,鄞州区文保部门启动了横省石牌坊的修复工作。

  据黄大明介绍,由于这是国家级的文物,与普通建筑维修完全不同,要在保持文物原貌的基础上修复,以尽量保持历史留下来的信息。

  这些拼装起来的构件,在修复后不能看出痕迹,比如用不锈钢在里面撑住的斗拱板,接口处用桐油灰糊住。檐上的石瓦,也不能用水泥之类的材料将它们拼起来,用的是槐洋树脂。

  施工中的材料、工艺等,也需要尽可能地“回”到南宋时期。这对黄大明所率领的团队,是一次挑战。所以工匠们的工具也很原始,如榔头、凿子、斩斧等。

  历经一年时间,横省石牌坊终于呈现在人们眼中。檐口刻有宋代常见的宝相花纹和花边重唇板瓦,整个外观古朴而典雅,雕刻工艺也非常精致。

  只是细看时,新装上去的那部分石材在颜色上稍稍浅了点,但总体感觉与800余年前的那部分比较吻合。

  仿木石构建筑中的典范

  横省石牌坊地处山脉与平原交接处,附近的联合村、宝同村历史悠久,早在周代就有“海人持货贸易于此”之说。

  如今,周围一带已发现过许多汉、晋时期的古墓葬群,并出土秦、汉钱币数斤。同时,村前村后仍保留多处唐、宋时期的古窑址。

  不过关于横省石牌坊的情况,历代史书志书未见有相关记载,坊身上亦无题刻、字迹可寻。

  据鄞州区文管会副研究员张德华介绍,根据遗状及牌坊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特殊的人文环境因素,鄞州区文物部门在查阅清宣统三年(1911年)整理的《鄞东史氏家乘》一书时发现了有关的记载,推断这座牌坊是南宋望族史家的墓前牌坊。

  有关古建筑专家经研究后认为,横省石牌坊对研究浙江乃至我国建筑发展史具有重大价值。其所具明显的木牌坊特点,也鲜明地反映了从木牌坊向石牌坊的过渡性特征,特别是在建筑构造技术上,充分考虑了石构件性能,结构设计合理,是仿木石构建筑中灵活运用高超技术的成功典范。(吴海霞记者郑巍)

【编辑: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