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2008年度宁波经济发展6大关键词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8-01-07 07:16:02

  核心提示

  GDP跨越3000亿元“高竿”、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箱,长期以来,这三个事件被认为标志着宁波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始。

  刚刚过去的2007年,宁波GDP总量预计达到3400亿元,跻身中国13个城市(直辖市除外)GDP“3000亿俱乐部”。

  新的一年里,宁波将迎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顺利通车,重构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地缘经济关系。根据目前的增长态势,宁波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将达到1100万标箱。

  2008,对宁波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挑战大于往年”。“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在1月4日举行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员令。

  回眸2007:快中见好喜中有忧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用“快中见好”、“喜中有忧”概括了2007年的宁波经济。

  “快中见好”,就是经济保持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出现了许多符合科学发展的新变化。

  从“快”的方面看,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400亿元,同比增长14.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3亿元,增长32.4%;外贸进出口总额560亿美元,其中出口380亿美元,进口180亿美元,分别增长32%、32%和34%。

  从“好”的方面看,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较快的经济增长建立在4方面的良好基础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民生不断改善。

  而“喜中有忧”,说明宁波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又面临“四大压力”: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投资适度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提高效益的压力越来越大、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

  展望2008:稳中求进好字优先

  关键词一

  调整结构

  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就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重点抓好促消费、促投资、促升级、创特色“三促一创”。

  促消费,就是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扩大消费:一是提高收入促消费,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引导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理财,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努力提高消费能力。二是培育平台促消费,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大力推进城市商圈建设,积极培育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特色街区,加快发展专业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村连锁门店和社区商业网点。三是引导升级促消费,引导居民不断扩大文化、教育、旅游、健身等服务性消费。

  促投资,就是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促进投资适度增长,重点强化“四个抓”:一是抓项目推进,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领域在建重大项目的建设。二是抓项目落地,重点攻克城市轨道交通、梅山岛保税港区、象山港大桥等重大项目。三是抓要素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用地指标,开展土地整理、闲置土地清理工作,挖掘现有存量土地潜力,努力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四是抓项目储备,加强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投资项目的超前研究,不断充实项目储备。

  促升级,就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立足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做大做强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临港大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家电、模具、文具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努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加快“14+1”重点园区建设,整合提升“块状经济”,大力培育产业链,努力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金融保险、会展商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集约化、国际化、信息化、品牌化。

  创特色,就是做足特色资源文章,创区域特色经济新优势。加快穿山半岛、象山港、石浦港和金塘、六横等岸线资源开发,全力抓好北仑五期、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等重大工程建设。深化完善“电子口岸”,建设“大通关”,延伸“无水港”,进一步提升港口竞争力,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为契机,努力构筑“大桥经济圈”,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关键词二

  创新驱动

  宁波经济正处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依靠自主创新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关键在5个环节:

  政府主导———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自主创新工作的领导,从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等各个层面强势推进,全面落实“1+14”政策措施,着力营造举全市之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良好局面。

  激活主体———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增强企业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促使企业把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做强龙头———发挥重点区域的龙头带动作用,坚持有限资源、重点突破,着力抓好宁波国家高新区、研发园区、软件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宁波开发区、保税区等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创新功能。

  促进合作———推动产学研资介紧密链接、融合互动,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与市内外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让民间资本、金融资本、风险投资介入研发全过程,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培育人才———坚持人才强市战略,继续实施“紧缺人才五年倍增”和“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两大计划,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家素质提升”两大工程,打响“高洽会”、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两大品牌,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

  关键词三

  统筹发展

  2008年,宁波将继续加大统筹力度,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整体提高的发展新格局。其中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推进四项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科技、现代设施、现代组织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支持粮食、生猪、油料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菜篮子”工程,改善农副产品市场供给。继续高标准建设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育特色农业、开放型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主导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

  二是扎实推进农民创业致富。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形成稳定性、多元化的财富积累机制。特别是在优化农村融资环境,营造全民创业氛围,努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股份分红收入、房租物业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等方面作积极探索。

  三是扎实推进村庄整理整治。深化实施“百千工程”,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新一轮村庄整治建设,调整和优化村庄布局,加大农村土地、宅基地整理和“空心村”撤并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庄合理集聚。结合村庄整治和布局规划调整,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形成以中心村和集中居住点为核心、向外辐射的农村新社区建设体系。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共享,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和生态环保网。

  四是扎实推进城乡协作帮扶。建立完善城乡帮扶机制,积极引导产业、资金、技术流向农村,进一步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整合全市帮扶资源,深入开展“联镇带村”和“村企结对”活动,加强对16个市级重点欠发达镇乡和3个片区的扶持,逐步推行低收入群众“一户一档一策”帮扶机制,稳步推进人口梯度转移,大力扶持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的新途径。

  关键词四

  节能减排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在节能减排攻坚年,重点是强化四个方面的刚性力度。

  一是强化目标责任的刚性力度。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对本辖区节能减排负总责。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

  二是强化政策法规的刚性力度。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和排污权交易等新机制。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

  三是强化重点整治的刚性力度。坚持“扶优汰劣、有保有压”,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建设,特别是要通过加强节能环保评估审查、提高准入门槛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四是强化发展循环经济的刚性力度。认真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十大行动计划”,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探索在重点行业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办法,加快在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模式。

  关键词五

  改革开放

  今年我市将通过“攻坚、提升、拓展”,深化改革开放不停步,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体制改革重在五个领域的“攻坚”。一是实施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推进网上审批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二是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进公用事业投入机制、成本和利润监管办法,完善国有资产运营体制和政府性投资公司管理体制。三是加快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完善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药品集中采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是深化农村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供应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巩固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五是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发展和规划各类中介组织,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

  对外开放重在三个“提升”。一是提升对外贸易水平,进一步落实科技兴贸和品牌强贸战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扩大进口,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二是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坚持“以民引外”、 “以外引外”,强化产业链招商和现代服务业招商,招大、引强、选优。三是提升外经合作层次,鼓励企业“走出去”,推动外经合作从劳务合作、工程承包等一般性业务向海外实业投资、境外园区建设、资源合作开发等综合性业务转变。

  区域合作重在三方面的“拓展”。一是抓合作机遇,以国家制定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上海举办世博会等为契机,主动接轨上海,努力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谋求更大作为。二是抓领域拓宽,在政府层面合作交流的同时,引导和支持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协会与协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三是抓水平提升,在统筹基础设施、打破市场壁垒、加强山海协作、联手发展文化旅游业、开展科技人才合作等方面,完善互通有无的合作机制。

  关键词六

  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我市将深化解难创优活动,建立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促进社会和谐,重点是完善“四个机制”。

  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机制,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实时互动的劳动力登记、素质培训、就业信息、网络管理等就业服务体系。

  推进社会保障建设的机制。扩大城镇职工“五大保险”覆盖面,切实抓好已出台社保政策的实施。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广泛开展结对帮困、慈善帮困、社会捐赠等多渠道扶贫帮困活动,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力度,探索建立经济租赁住房制度,逐步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高度重视物价问题,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完善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动态补贴制度,确保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不造成大的影响。

  促进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机制。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引导教育资源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推进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整顿药品流通秩序,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坚持公共文化的公益性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使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多的精神食粮。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机制。规范拓宽人民群众利益表达的机制和渠道,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平安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确保社会公共安全。

  本报记者朱 宇邓少华实习 生秦 羽

【编辑:吴冠夏】

2008年度宁波经济发展6大关键词

稿源: 宁波日报 2008-01-07 07:16:02

  核心提示

  GDP跨越3000亿元“高竿”、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箱,长期以来,这三个事件被认为标志着宁波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始。

  刚刚过去的2007年,宁波GDP总量预计达到3400亿元,跻身中国13个城市(直辖市除外)GDP“3000亿俱乐部”。

  新的一年里,宁波将迎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顺利通车,重构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地缘经济关系。根据目前的增长态势,宁波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将达到1100万标箱。

  2008,对宁波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挑战大于往年”。“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在1月4日举行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员令。

  回眸2007:快中见好喜中有忧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用“快中见好”、“喜中有忧”概括了2007年的宁波经济。

  “快中见好”,就是经济保持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出现了许多符合科学发展的新变化。

  从“快”的方面看,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400亿元,同比增长14.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3亿元,增长32.4%;外贸进出口总额560亿美元,其中出口380亿美元,进口180亿美元,分别增长32%、32%和34%。

  从“好”的方面看,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较快的经济增长建立在4方面的良好基础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民生不断改善。

  而“喜中有忧”,说明宁波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又面临“四大压力”: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投资适度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提高效益的压力越来越大、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

  展望2008:稳中求进好字优先

  关键词一

  调整结构

  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就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重点抓好促消费、促投资、促升级、创特色“三促一创”。

  促消费,就是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扩大消费:一是提高收入促消费,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引导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理财,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努力提高消费能力。二是培育平台促消费,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大力推进城市商圈建设,积极培育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特色街区,加快发展专业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村连锁门店和社区商业网点。三是引导升级促消费,引导居民不断扩大文化、教育、旅游、健身等服务性消费。

  促投资,就是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促进投资适度增长,重点强化“四个抓”:一是抓项目推进,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领域在建重大项目的建设。二是抓项目落地,重点攻克城市轨道交通、梅山岛保税港区、象山港大桥等重大项目。三是抓要素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用地指标,开展土地整理、闲置土地清理工作,挖掘现有存量土地潜力,努力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四是抓项目储备,加强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投资项目的超前研究,不断充实项目储备。

  促升级,就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立足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做大做强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临港大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家电、模具、文具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努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加快“14+1”重点园区建设,整合提升“块状经济”,大力培育产业链,努力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金融保险、会展商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集约化、国际化、信息化、品牌化。

  创特色,就是做足特色资源文章,创区域特色经济新优势。加快穿山半岛、象山港、石浦港和金塘、六横等岸线资源开发,全力抓好北仑五期、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等重大工程建设。深化完善“电子口岸”,建设“大通关”,延伸“无水港”,进一步提升港口竞争力,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为契机,努力构筑“大桥经济圈”,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关键词二

  创新驱动

  宁波经济正处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依靠自主创新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关键在5个环节:

  政府主导———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自主创新工作的领导,从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等各个层面强势推进,全面落实“1+14”政策措施,着力营造举全市之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良好局面。

  激活主体———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增强企业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促使企业把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做强龙头———发挥重点区域的龙头带动作用,坚持有限资源、重点突破,着力抓好宁波国家高新区、研发园区、软件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宁波开发区、保税区等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创新功能。

  促进合作———推动产学研资介紧密链接、融合互动,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与市内外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让民间资本、金融资本、风险投资介入研发全过程,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培育人才———坚持人才强市战略,继续实施“紧缺人才五年倍增”和“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两大计划,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家素质提升”两大工程,打响“高洽会”、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两大品牌,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

  关键词三

  统筹发展

  2008年,宁波将继续加大统筹力度,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整体提高的发展新格局。其中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推进四项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科技、现代设施、现代组织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支持粮食、生猪、油料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菜篮子”工程,改善农副产品市场供给。继续高标准建设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育特色农业、开放型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主导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

  二是扎实推进农民创业致富。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形成稳定性、多元化的财富积累机制。特别是在优化农村融资环境,营造全民创业氛围,努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股份分红收入、房租物业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等方面作积极探索。

  三是扎实推进村庄整理整治。深化实施“百千工程”,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新一轮村庄整治建设,调整和优化村庄布局,加大农村土地、宅基地整理和“空心村”撤并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庄合理集聚。结合村庄整治和布局规划调整,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形成以中心村和集中居住点为核心、向外辐射的农村新社区建设体系。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共享,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和生态环保网。

  四是扎实推进城乡协作帮扶。建立完善城乡帮扶机制,积极引导产业、资金、技术流向农村,进一步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整合全市帮扶资源,深入开展“联镇带村”和“村企结对”活动,加强对16个市级重点欠发达镇乡和3个片区的扶持,逐步推行低收入群众“一户一档一策”帮扶机制,稳步推进人口梯度转移,大力扶持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的新途径。

  关键词四

  节能减排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在节能减排攻坚年,重点是强化四个方面的刚性力度。

  一是强化目标责任的刚性力度。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对本辖区节能减排负总责。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

  二是强化政策法规的刚性力度。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和排污权交易等新机制。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

  三是强化重点整治的刚性力度。坚持“扶优汰劣、有保有压”,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建设,特别是要通过加强节能环保评估审查、提高准入门槛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四是强化发展循环经济的刚性力度。认真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十大行动计划”,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探索在重点行业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办法,加快在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模式。

  关键词五

  改革开放

  今年我市将通过“攻坚、提升、拓展”,深化改革开放不停步,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体制改革重在五个领域的“攻坚”。一是实施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推进网上审批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二是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进公用事业投入机制、成本和利润监管办法,完善国有资产运营体制和政府性投资公司管理体制。三是加快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完善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药品集中采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是深化农村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供应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巩固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五是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发展和规划各类中介组织,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

  对外开放重在三个“提升”。一是提升对外贸易水平,进一步落实科技兴贸和品牌强贸战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扩大进口,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二是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坚持“以民引外”、 “以外引外”,强化产业链招商和现代服务业招商,招大、引强、选优。三是提升外经合作层次,鼓励企业“走出去”,推动外经合作从劳务合作、工程承包等一般性业务向海外实业投资、境外园区建设、资源合作开发等综合性业务转变。

  区域合作重在三方面的“拓展”。一是抓合作机遇,以国家制定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上海举办世博会等为契机,主动接轨上海,努力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谋求更大作为。二是抓领域拓宽,在政府层面合作交流的同时,引导和支持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协会与协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三是抓水平提升,在统筹基础设施、打破市场壁垒、加强山海协作、联手发展文化旅游业、开展科技人才合作等方面,完善互通有无的合作机制。

  关键词六

  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我市将深化解难创优活动,建立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促进社会和谐,重点是完善“四个机制”。

  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机制,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实时互动的劳动力登记、素质培训、就业信息、网络管理等就业服务体系。

  推进社会保障建设的机制。扩大城镇职工“五大保险”覆盖面,切实抓好已出台社保政策的实施。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广泛开展结对帮困、慈善帮困、社会捐赠等多渠道扶贫帮困活动,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力度,探索建立经济租赁住房制度,逐步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高度重视物价问题,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完善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动态补贴制度,确保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不造成大的影响。

  促进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机制。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引导教育资源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推进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整顿药品流通秩序,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坚持公共文化的公益性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使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多的精神食粮。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机制。规范拓宽人民群众利益表达的机制和渠道,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平安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确保社会公共安全。

  本报记者朱 宇邓少华实习 生秦 羽

编辑: 吴冠夏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