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升温的公务员考试近年在大学校园“催生”了“考碗族”,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被称为“金饭碗”,省级公务员是“银饭碗”,地市级是“铜饭碗”,镇街道一级最起码也是“铁饭碗”。不少“考碗族”不惜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至放弃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出的高薪聘请条件。此种现象让不少旁观者迷茫:花这么大的投入甚至是牺牲值得吗?公务员的工作真的适合自己吗?考公务员是最好最稳妥的出路吗?
“考碗”热得发烫
公务员考试的有关书籍在各大书店的销售量居高不下,公务员培训班爆满。 “行测” (行政能力测验)、 “申论”成为校园最惹眼的热门词。公务员考录打破了身份、户籍、地域、专业等多方面的限制,降低了报考门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其中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据人力资源网站调查显示,8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对公务员工作青睐有加。
严峻的公务员考录形势,忙坏了大学里的“考碗族”,啃考试书籍、搜寻考试信息、交流考试经验、参加培训速成班,更有去全国各地巡回考试的,有的人为了等考试结果拒绝其他企业offer的。
就读于香港大学的浙江新昌籍学生李莉在省考开始前匆匆回到杭州,准备参加省级公务员考试。她告诉记者, “我是浙江人,想回杭州工作,所以就赶过来了。这次报考省级机关的一个文秘职位。时间很紧,一考完就飞回香港。”
热衷“考碗”为哪般?
“公务员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随机采访了参加公务员考试的50名学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两个字:稳定。其中31名学生将公务员列为找工作的首选,他们认为“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收入逐年升高,医疗、养老都有保障,没有失业压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陈文凯告诉记者: “现在找工作压力非常大,参加的招聘会越多反而越没信心。参加工作后竞争非常激烈,做不好就要被淘汰。公务员就不一样了,即使无权无职,在社会上也有不错的地位和声誉……”
相较于对考公务员有明确目标的同学,有很多人对考公务员持多一次机会的心态。
浙江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邢吉利坦言自己更想去外资企业,但周围的同学报考公务员,觉得自己不报考就少了一次机会。 “我们一般是根据专业需求、工作地点以及报考人数多少来决定报考职位的。其实我对自己报的公务员职务具体做什么并不清楚,报考职位相当多,选择时有点迷茫。”
浙江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班的吴璐缤同学认为,周围很多同学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公务员考试的做法不合适。 “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考公务员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因为2%的几率放弃实习和找工作是不合适的。我了解自己的性格,觉得如果成为公务员,不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如果能够在企业中接受一些规范化职业训练,和企业一起成长,对我的帮助肯定更大。”
毕业于浙江大学的陈雨蝶3年前考进公务员,工作两年后,她辞职不干了,问原因,她说这项工作很沉闷,不具挑战性,不适合她的性格。
有人评论说,现在考公务员就如“围城”,有人想进去,有人想出来。
专家:理性对待与选择
社会学专家王小章认为, “对个人而言,选择公务员是基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理性认识,因为中国社会政府机构占有相当大的资源,可以从中得到工资、住房等有形收获和社会地位、声誉等无形收获。正是这样的高预期,才使众多毕业生在企业与政府之间进行权衡后选择进入政府部门工作。”
“对整个社会而言,人人争当公务员有弊端。公务员工作相对不专业,如果其中聚集了大批理科、工科甚至医科方面的大学毕业生,不能不说是教育投资的一种浪费。对社会而言,无异于人才流失;对个人而言,主要得根据他的个人职业规划,看付出与实际收益之间的比较相差多少。”
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金海燕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公务员,这主要由个人的兴趣、性格,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决定。金海燕认为,学生应该理性对待和理性选择。他对记者说: “年轻人要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要明白做公务员不等于做官。而且获得社会地位、他人的尊敬也并不只有当官一条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认同会越来越趋向于个人的能力和他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不能盲目听从家长和亲友的意见,在进行职业规划以前,要多思考自己以后想走的路以及要达到的目的,合理规划自己的职场生涯。”(新华社供本报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