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记者冯春鸣)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如何?服务业结构是否合理?服务业发展潜力主要在什么地方?事关全市服务业发展大计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近日出台的我市首部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找到答案。
由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发布的该份报告,全面反映了全市和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结构状况。
报告从综合发展水平、发展规模、结构状况、效益、增长状况、发展潜力、贡献度等七大方面为全市及各县(市)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确定了坐标。同时,这份报告还对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商贸流通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会展业、文化传媒业、中介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主要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
综合评价: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报告显示,全市11个县(市)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海曙、江东两区综合指数分别为92.75、91.52,居全市领先水平,构成宁波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第一层次。这种差距是全面而非局部的差距,是规模上的差距,也是结构、效益、增长和潜力上的差距。
从规模指数上看,我市服务业发展规模逐步增大,但规模水平仍然低于第二产业。而且,各县(市)区在服务业规模上的差距是五个分指数中差距最大的。
报告认为,由于当前宁波经济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处在从“二、三、一”向“三、二、一”顺序的调整过程中。因此,现阶段服务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确保较快增长,保持规模的适当扩大,并逐步改善增长的质量。
经济贡献:税收就业带动明显
服务业在拉动经济发展,特别是增加税收、带动就业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报告显示,1996年至2006年期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拉动经济增长2.48个单位,明显高于同期第二产业平均2.05的拉动水平。在地税的税源结构中,服务业地税所占比重平均为60.81%,占同期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48%,均明显高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地税收入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这三大行业提供的地税收入占到了六成以上。
服务业就业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就业结构不断趋向合理,就业贡献率优势明显。报告显示,我市服务业的就业贡献率大约是第二产业的两倍,而且,吸纳劳动力的整体能力正在逐渐增强。其中,商务服务、信息和文化产业具有较好的吸纳就业前景,但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呈逐渐下降趋势。
结构与效益:生产性服务业是主角
服务业的结构水平由现代服务业结构水平、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水平、公共服务业结构水平和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等四项指标组成,鄞州、江北、余姚分居前三位。在服务业的结构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据主要地位,其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将近四成。在服务业投资结构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不足5%,这反映出我市服务业投资结构仍不尽合理,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亟待加快。
服务业效益指数由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单位服务业增加值提供的税收、服务业对新增就业贡献率和服务业投资效果系数等四项构成,海曙、江东、余姚分居前三位。海曙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最高,江北单位服务业增加值提供的税收最多,余姚服务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列全市第一,宁海的服务业投资效果最明显。
增长与潜力:发展潜力差距最小
适当的增长是保证规模与效益的重要基础。从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服务业地税增长速度和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等四项指标综合衡量,鄞州、北仑、江东的服务业增长性指数分居前三位,服务业的增长势头迅猛。其中,鄞州的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最快,达到22.73%;北仑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长最快,达到24.96%。
尽管各县(市)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总体规模有不小差异,但均体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潜力。其中,发展潜力排名最靠前的是镇海,奉化和宁海分居旅游资源水平和二产增加值增速的首位。
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仁洲分析认为,这份评估报告相当于我市服务业的首份“诊断书”,在体现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偏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今后我市应加大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步伐,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消除体制障碍,推进服务业核心区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