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创新人物]严小军:心中始终充满着激情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8-01-11 11:24:42

  编者按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宣传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战略,深入报道我市各条战线、各个层次人群创业创新典型,激发社会各界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才智,引导我市各类人群投身创业创新的实践,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对话创新人物”专栏,将目光对准那些在我市创业创新各个领域作出贡献取得成果的人们,让我们一起聆听那些令人感动的创新细节,探询是什么激发起他们的创新能力,分享他们对于创新的体验和感悟。同时,也请广大读者踊跃推荐你们所了解的创新人物。 

  个人档案 

  年龄:39岁 

  个人简介: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员、浙江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宁波市海洋生物工程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学者。 

  创新成果:2006年,以他为第一负责人的科研成果“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熟膨化饲料的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创造了“变珍肴泥蚶为百姓家常菜”的奇迹。2007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近又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是我市首位获得该项奖励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只要找到努力的方向就有激情 

  记者:创新两字,说说容易,做起来却难,尤其是很多人身处普通岗位,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在你看来,如何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突破呢? 

  严小军:10多年来,虽然我多数时间是在实验室里度过,但是我感觉自己一直充满着某种激情和动力。可以说,是激情和动力支持着我一直走到今天。 

  记得10年前我在日本开始研究海藻,当时我国的海藻加工厂虽然数量庞大,但是效益不理想,原因是很少有企业在加工海藻的过程中开发出高科技产品。另外,由于很多海产养殖户盲目一窝蜂地上,致使海洋环境遭到破坏。这个时候我就想,如果我们能在海藻里开发出一种或数种高科技产品,并进行产业化运作,进而引导水产养殖户向科学精养、高科技方向发展,那将带来巨大效益,同时也能大大改善海洋环境。 

  这个念头一直让我激动到现在,这么多年来,之所以能不断有所发现和取得成果,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激情和动力推动着我。我想,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只要找到努力的方向,就会唤起激情和动力,就会有成绩来回报你。 

  坚持是漫长和艰难的过程 

  记者:在一般人眼里,实验室里的研究工作往往很枯燥,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呢? 

  严小军:不管做什么事,如果想成功,坚持是一个必要条件。2001年,我带了个学生一起研究海藻中食物纤维(海藻寡糖)的结构和功能,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开发利用的成分。如今已经过去8个年头了,说实话,整个研究过程实在漫长、繁琐和艰难。好几次,我那个现在已经成为副教授的学生几乎打退堂鼓。这个时候,我鼓励他同时也给自己打气:如果研究成功,如果研究成果能实现产业化运作,那带给人类的将是怎样一笔财富啊! 

  当然,恒心不是想有就有的。回顾10多年的研究生涯,可以说是苦中有甜。很多时候,工作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在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把10年前的珍肴泥蚶,变成了百姓家常菜,这个时候,相信每一个队员都会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巨大乐趣。曾经有个十七八岁的湖南打工妹,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我们团队,跟着一个老师学育苗,5年后的今天,她居然在老家盖起了楼房。哈哈,我们大家说起这件事都觉得很开心,很欣慰。 

  决不向“运气”和“经验”低头 

  记者:很多人碰到工作不顺利的时候,往往埋怨机遇不好。那么你在日常工作中,是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的呢? 

  严小军:先说个故事,早几年,我们在温州一些育苗场搞科研,发现当地渔民有着“运气说”和“经验说”两种现象:每次育苗前,渔民们常常会去烧香,一旦育苗成功,就说“这次运气好了”,失败了就说“运气不好”,很少有人去总结规律。还有,平时喂养生物饵料,该喂养哪一种时吃不准,就把别人的经验拿来直接套用,结果往往损失惨重。 

  为了改变渔民们这种风气,我们直接在各个渔场搞起系统实验,通过科学的对比、分析和统计,得出科学的结论,彻底打破了渔民们思想意识上固有的“运气说”和“经验说”。现在,每次我们队员去,渔民们都像迎接贵宾一样,连对随行的学生,也照顾得无微不至。 

  回过头来说我们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自然不是凭“运气”或固守“经验”就能得到的,如果我们研究工作当中只是靠“运气”或“经验”,根本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只有踏踏实实地科学做事,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途径。(记者朱志莹) 


  图:严小军在海洋生物微藻种质库工作。 (张柯/摄)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