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年如一日的坚持
他在山里站了三十三年的“岗”
双峰是宁波市最贫困的山区之一,28个自然村近1万人口分布在120平方公里的大山上。境内群山起伏,交通不便,生活条件非常落后。解放前,这片大山上没有医生,村民生病,家人要赶40多里山路到黄坛镇把医生用轿子抬到山里治病。解放后,山上虽然设立了一个卫生所,但设施简陋,医疗条件落后,缺医少药的现象依然存在。村民得了病,大多还是靠吃草药,或求神拜佛,经常有病人贻误时机,经受病痛的折磨,甚至小病变大病,过早去世。
胡贤林是双峰中央山村人,对于乡亲们因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他从小就耳濡目染,而且自己也吃过这方面的苦头。在胡贤林13岁那年,考进黄坛初中的他脚上生了一个脓肿,因家里没钱及时医治,最后使他错过了开学时间,失去了读初中的机会。正因为从小目睹乡亲们的病痛以及自己年少患病的经历,胡贤林萌发了学医的念头。
17岁那年,他报名参加了当时黄坛中学举办的一个“半农半医”卫生班,开始接受医疗知识的培训。一年后,他利用学习到的知识到当时建造双峰公路的工地上做了卫生员,后又回到山区做半脱产的赤脚医生。1968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参军期间,胡贤林在南京某部队的师部医院担任卫生员,因在部队表现出色,他曾被师通令嘉奖过两次。1973年,他退伍回到宁海。
回到地方后的胡贤林也曾在黄坛镇的镇政府部门工作。以他当时的条件,完全可以一直留在城里医院或政府部门,而一次谈话彻底改变了胡贤林的人生轨迹。那是1974年初,当时的双峰卫生所所长找到胡贤林,恳请他到双峰卫生所工作。在与所长的交谈中,胡贤林得知尽管已解放了20多年,双峰山区缺医少药的落后状况却还是没有改变。儿时的记忆再次触动了胡贤林,经过一番思考,他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回老家双峰做医生。
1974年6月,时年26岁的胡贤林背上行囊到双峰卫生院报道。而这一待,就是整整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