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记者罗涟浩朱军备通讯员陈琴)去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5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786元,同比增幅达13.6%,为1997年以来之最;连续四年超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的2.2261下降到2.2191,低于全省2.491的平均水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昨天联合发布了这一连串令人振奋的数据。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我市在对“三农”坚持实施政策性“输血”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农民财富长效积累机制,引导产业、人口、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如今,我市农民同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同样免费的职业培训、就业指导以及贷款担保、贴息等机会。去年,我市“洗脚上田”的农民超过5万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达到80%,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876元,同比增长15.1%,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
大批农民转移就业,为现代农业的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产品品牌化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11万亩,规模经营面积近百万亩,59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近1342家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带动农户30万户和100多万户。去年,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为1345元,同比增长了8.9%。
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和机制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户享有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的好处。目前全市村级集体总资产在250亿元以上,年总收入超过20亿元,有366个村(社区)推行了经济合作社的股份制改革。这些村通过建造标准厂房、集贸市场、外来工公寓等进行出租的方式,使农民“分红”有了稳定的财源。去年,全市农户人均股息红利收入103元,同比猛增了80.7%;全市农民人均租金收入达到355元。
另外,随着农保、低保和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也开始为增收助力。目前,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超过八成的被征地农民有了养老保险,全市农民人均养老金有310元,同比增长27.6%,这些都为农民增收添了新的筹码。
短评
三个令人欣喜的数据
张弓
本报今天发表的关于我市农民收入的这则消息,向我们报道了三个重要数据:一是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二是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连续4年超过城市居民,三是我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比降到2.2191,远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这个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城乡联动”发展方针的直接成果,也是全市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村干部和全体农民努力奋斗的结果,可喜可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缩小城乡之间存在的差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农村不富,全国富不了;农民不小康,全国小康不了;城乡差别不缩小,全国和谐不了。当然,缩小城乡差别的内容很多,包括观念的差距、教育的差距、基本建设的差距、消费方式的差距、财产分布的差距、社会保障的差距等等。而收入的差距无疑是当前农村居民最迫切要求解决的。口袋里没有钱,很多事情想办也办不了。有了足够的收入,其他方面差距的缩小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这次农民收入的历史性突破来之不易。但同时还要看到,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愿望,我们还有不足,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所以,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认真总结,再接再厉,继续前进,为缩小城乡差别、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做出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