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记者王量迪海曙记者站许玉芬)卫生整洁靓丽了、人员流动有序了、各类违法现象少见了……曾经“脏、乱、差”久治不愈的南站广场,如今呈现出一派全新景象。 “南站广场效应”是海曙成功探索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工作机制创新和城市功能拓展的一个缩影。在“中提升”战略中,海曙区把推进管理创新、提升区域能级作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措施,不断拓展中心城区的创新功能,提高管理创新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率和支持度,努力打造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数字化”是海曙探索新型城市管理机制的一大亮点。在南站广场综管办的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只需轻摇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的一只切换控制手柄,即可通过13个大屏幕,将南站东路、南站西路、马园路口、中心广场等主要道路及敏感区域实现实时监视。一旦发现违法现象,监控中心立即下达指令、调配各部门执法人员,及时有效地予以处置。这一套数字化的监控设施自去年11月投入使用以来,已在治理南站区域“脏、乱、差”顽疾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照市、区联动的要求,海曙在探索现代化、信息化的新型城市管理机制中,将“海曙模式”由市容环境管理向新型城市管理延伸拓展,并通过运用GIS地理信息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建立起包括巡查、上报、处理、督查、考核等一整套具有海曙特色的城市管理系统平台。
“制度化”是海曙构建常态管理机制的一大抓手。针对南站广场区域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在市政府的统筹下,建立了南站广场区域综合管理办公室,一改以往几顶“大盖帽”各自执法的管理模式,按照统一执法、按职办案的原则,对南站广场区域实施不间断、无盲区的综合管理,一举扭转了南站区域混乱局面。同时,海曙区还完善办事公开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办事时限制等,健全目标考核和岗位职责、行为规范等制度,着力破解包括南站区域在内的城市管理中带有普遍性、疑难性、多发性问题,从构建制度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入手,突出服务、管理、执法、监督等环节,实现了城市管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与此同时,海曙区还创出了一条“社会化”的开放型公众参与机制。按照“共驻共建、共享共管”的原则,精心设计和创新载体,拓宽群众参与城市管理渠道,完善城市管理公众参与机制。如:从20年前开始,海曙就在全区推广义务植树登记卡,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0%;从2004年开始,推出了16块公共认管绿地,认管面积达39.6万平方米;引导业主自治管理,发挥业主在小区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实行城市“牛皮癣”综合治理,完善群众举报与执法查处联动机制;聘请城管义务宣传员和监督员,开展“城管理事会”、“城管少年学校”等活动,引导更多的市民参与城市管理。
据海曙区委书记陈奕君介绍,近年来,围绕提升中心城区的和谐度和美誉度,海曙区不断创新经济管理、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方式,逐步打造成和谐和美的特色区、宜居宜业的生态区、安民便民的功能区。通过提升中心城区的内涵、魅力和品位,把建设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中心城区逐步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