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的农民收入85%是来自二三产业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8-01-22 03:41:08

  虽说是在农村,但镇海庄市街道光明村的村民们早已告别“摸田头”的日子:村里1200个劳动力几乎全部在周边的企业上班,月薪高的已达4000元左右。如今全村有一半村民住上了别墅,开上了私家车…… 

  据统计,近5年来,我市培训农民超过百万人,其中转移就业近30万人,目前全市从事一产的农民只占农村人口的18%,农民的收入有85%来自二、三产业。 

  想让农民增收,就必须减少农民,我市走出了一条通过加强城乡统筹,引导产业、人口、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发展路子。 

  事实上,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我市也已经具备让广大农民“洗脚上田”的条件,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企业8000多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十分旺盛。要推动农民进厂入企,关键在于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这几年,我市陆续建立了200多家培训机构,政府出资近2亿元,针对当地产业需求,对农民进行转岗培训。镇海区率先建立了实时互动的城乡劳动力基础信息系统,设立农民就业培训档案;慈溪启用了农村劳动力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农民可以通过网络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北仑区的培训机构与企业联合办学,农民未进校门先进厂门……这些措施都有效地提升了培训的实效性。去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876元,同比增长15.1%,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 

  我市还把中心镇和中心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节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一大批小型企业功能区和农民公寓,从而吸引农民在集镇创业、居住。如今,农民自主创业也和城市居民一样拥有了贷款担保、贴息等优惠政策。余姚泗门镇谢家路村与集镇仅一步之遥,近几年这里冒出了大小企业93家,不少干了一辈子农活的村民成了令人羡慕的“老板”。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村民人均收入高达1.5万元。 

  在进厂入企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出现在保洁、保绿、保安和农家乐旅游等服务业领域。余姚柿林村自从开发了“农家乐”,目前已经有1000多名村民实现了稳定就业,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02年的1569元猛增到现在的6000多元。 

  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现代农业的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产品品牌化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11万亩,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0万亩。全市已建成13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和135.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30万户农户。近几年,我市从事一产的农民以年均五六万人的速度减少,但农业总产值以每年不少于3%的速度增长,已足以说明从事一产的农民减少后的效益。 


【编辑:庄伊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