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农民增加收入依然是任重道远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8-01-26 02:06:05

  本报记者罗涟浩朱军备 

  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固然可喜,但其周期性波动的隐患始终没有消除。 “我市农民增收正面临‘天花板’,要冲破它必须付出比过去更多的努力。”农村经济专家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农民增收难,难在人多地少,种田成本高。我市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亩,远低于2亩的全国平均数。虽然这几年土地流转面积不断增长,但规模经营面积仍不到总面积的40%,换句话说,如果经营面积太小,农民即使像绣花一样来耕种土地,增收幅度也非常有限。况且,目前我市化肥等投入品效率不高,生产的高成本使农业生产并不能带来多少利润。 

  农民增收难,难在转移就业难。近5年来,我市已经转移农村劳动力近30万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已近8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不高。随着二、三产业对职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缺知识少技术的农民要想找到好工作有很大难度,即使“洗脚上田”了,其工资性收入也难以有较大幅度提高。 

  农民增收难,难在积累少。目前农民人均万元的年收入,除消费外,还要用于医疗、教育、养老、建房、婚嫁等,难有节余。尤其处于欠发达镇乡的农户,人均年收入只有全市平均的一半左右,要想拥有“钱生钱”的财产性收入难上加难。 

  农民增收难,难在融资难。我市不少大型银行分支机构纷纷向中心城市收缩,支农任务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承担,无法满足“三农”发展的大量资金需求。事实上,绝大多数农民都想调整产业结构,或者发展二、三产业,但由于资金不足,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农民增收难,还难在缺少组织。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背景下,农民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要承担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 

  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从政府层面到有关专家,均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要农民增收必须减少农民数量,走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发展路子。当农村劳动力减少时,留下来的农户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同时,农民转岗后,就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需求者,务农劳动力的收入也会相应上升。因此各地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企业配套产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与此同时,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组建能集纳各种要素的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高效和设施农业,拉长产业链条,打造名牌农产品和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各地还应加大支农力度。我市已经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财力和条件,一方面应该通过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激活广阔的农村潜在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推进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使每一个村民拥有相应的股份。随后,让集体经济在全市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中不断壮大,并按股向农民分红,从而使农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编辑: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