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雪亚本报通讯员陈张坤
看戏的人多,唱戏的人也不少,但是为戏剧做道具的人不多。北仑区新碶\街道杜鹃社区86岁的李兆庆老人和舞台上的道具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说,北仑区专业做道具的恐怕也只有他一个了。
玩具厂小学徒,转行做起道具
李兆庆十几岁时,从宁波来到上海一家玩具厂做学徒,学徒三年刚满,爱好唱戏的李师傅就想着转行去做戏剧的道具了。后来就进了上海当时的南汇越剧团,做起了戏剧道具。
李师傅说,舞台上的东西看起来都是美轮美奂,其实都是纸扎的东西。但是怎么样让它们美起来,就是做道具的工作。
雕花机就是李师傅最重要的工具了。李师傅从上海退休回家,什么都没带,就带了三个雕花机。
这雕花机就像蛋糕师手中的裱花物品,不同的是,它挤出来的是石膏。道具美不美,看的就是这花纹漂不漂亮了。李师傅说,这花纹在舞台上也是有规定的。譬如关公只能拿青龙偃月刀。前两年,李师傅帮一个地方做道具,一进门就发现那里的关公像拿的是把金刀,这让内行人看见非笑掉大牙不可。李师傅便拿出自己的吃饭家什,在刀背上雕了条漂亮的龙,又扑上金粉,再将刀身漆成绿色。一把青龙偃月刀就这样制成了。
现在戏剧团里的道具都是直接从戏剧商店里买的。李师傅说,这总不如自己做的好。当年,团里唱《劈山救母》,一把开山斧就是重要的道具。演员跟李师傅说,最好轻一点,这样舞起来轻松点。李师傅反复琢磨,最后用三夹板夹上纱布,外面喷上金漆,然后再雕上花纹。
当年进京演出,总理和他握手
在李师傅的剧团生涯中,最值得回忆的自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进京演出。
李师傅记得,那天晚上演的是《白水滩》。 《白水滩》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主角用的一根铜棍,舞起来一道金光,那是一点都磕碰不得的。每次演出完了,李师傅都要将它装进一个布袋里,单独放进箱子里。演出结束后,李师傅和同伴正收拾着道具,就听见前台吹哨了,让大家都上台集合。大家排好队来到前台,原来是周总理要接见大家。李师傅那时候真是心花怒放啊。总理先来到他们面前说: “你们辛苦了。你们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然后一一跟他们握手。李师傅说,那时候只知道有领导来了,不知道是周总理,更不知道总理会把他们也叫上台。当时团里有70多人,演出结束后,总理问当时的团长袁雪芬越剧团里总共有多少人,团长回答后总理就问,怎么现在才二十几个人啊。团长说,其余都是幕后。于是总理就让大家都上了台。
回到上海,李师傅他们就成了明星,大家都追着他们问总理的情况。李师傅说,当时就知道高兴,连嘴巴都没合拢过,啥都不记得了。
做一辈子道具,也有出错之处
李师傅在团里,不仅要设计道具,制作道具,还要管理道具。演出要用什么道具,要一一准备好,放到合适的位置,这万一不顺手,演出可就砸了。
李师傅有个小本子,什么演出要用什么道具,记得清清楚楚。可就是这样也难免出错。李师傅记得有一次,戏里要用到一封信,信中应该有两张信纸,可演员抽出来后,一打开只有一张,李师傅在台边,暗叫不好,幸亏那演员机灵,背过身,捋捋胡子,把信纸撕成了两半,就当成两张信纸了。
还有一次更惊险。演《红灯记》时, “游击队员”重伤之下把名单交给“李铁梅”,可是那个名单却没有放在“游击队员”怀里,还在李师傅手里,这可怎么办?两个演员在台前唱来唱去,他们在后台跑来跑去,最后从幕布间把这名单递给了“游击队员”。
李师傅说,以前唱戏,要求很严格,唱错了,就要罚戏。有一次,他们演出时拔错了一根朱笔,底下有个人扔上来一个香烟壳,上书“朱笔招供,大错特错”。众人只得认罚。
现年86岁的李师傅,最开心的就是跑到公园里听大家唱戏,帮大家做做道具,天气好了,他就拿着自己的雕花机在太阳底下做上了。
图为李兆庆在做道具。 (陈雪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