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事关宁波长远发展,抓项目就是抓科学发展,就是抓社会民生,就是抓新的增长点。为在全市营造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条块呼应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参与共建、支持共建、促进共建”的舆论环境,本报今起推出“重点工程巡访”专栏,宣传一批在重点工程建设中做出贡献的先进典型,跟踪一批在建重点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报道各地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2006年初,张松达临危受命,出任杭甬运河余姚段城区四桥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
这是一个已经进入倒计时的省、市重点工程: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要把原来运河上的四座桥梁拆除,架起四条适合运河通航能力的通道,否则,杭甬运河宁波段2007年底通航的计划就要“泡汤”。
在很多人眼中,张松达揽下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座市政桥梁建设,从方案设计到组织施工,没有一年多时间拿不下来,何况四座桥梁同步进行?更让人捏把汗的是,四桥位于余姚市中心,涉及到5万平方米的房屋拆迁。四桥还是余姚南北交通的“门户”,稍有不慎,整个城市交通就会陷入瘫痪。
“牵涉面太广了,余姚市有关部门甚至做了预案,不得已时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错时上班。”对于面临的形势,张松达比谁都看得清楚,但是他更清楚四桥工程的“分量”: “杭甬运河两年全线通航,决不能卡在我们余姚!” 设计优化、拆迁政策制定、城区交通组织……在张松达的牵头组织下,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那段时间,张松达没日没夜地扑在指挥部,颈椎病犯了,颈项不能自然活动,不能看设计图,他就让身子跟着脖子转;女儿面临高考,他也没有放下工作,哪怕抽点时间辅导一下功课。
在张松达和指挥部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原来的四桥方案改为三桥一隧,方案顺利通过了评审;在张松达的努力和督促下,最良桥和新西门桥的设计优化和东旱门过江隧道的设计仅用了3个月时间,而按常规,单个方案起码要花上半年时间。
1个月,征迁地块房屋调查完成,相关政策编制确定,拆迁政策处理启动。8个月,5万平方米245户的房屋拆迁任务完成,17家单位的3500米管线顺利迁移,为四桥改建无障碍施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张松达不辱使命!他的团队交出了一张张出色的成绩单,一次次地刷新着四桥指挥部的记录。一个新的词汇开始在余姚口耳相传——— “四桥速度”。
“大家看到的是‘四桥速度’,但是支撑‘四桥速度’的是我们坚守的‘和谐四桥’理念。”张松达说,没有这种和谐建设理念,就没有速度。
工程建设两年间,指挥部接待了1200多人次的群众来访,刚开始是拆迁户,反映拆迁政策和经济补偿问题,有些是工地附近的居民,反映市中心施工噪声大、保洁难。对于这些群众,张松达给指挥部定了个“三不准、三及时”的规矩:不准回避、不准推诿、不准粗暴,及时答复、及时沟通、及时处理。
所有的矛盾都在指挥部解决,所有的情绪都在指挥部化解,两年里,四桥工程没有发生一起群众越级上访。
随着工程的推进,指挥部还在接待群众来访。夏天,老百姓送来瓜果、冷饮;端午节,附近居民送来自己包的亲情粽子。一位居民连续两次自费给施工人员送来几十箱矿泉水。 “我们全国各地做工程,从来没碰到过这种事。”中铁十三局一位施工人员感慨万分地说。
2007年底,四桥工程如期完工,杭甬运河全线通航。站在新建成的最良桥上,身边是南来北往穿梭的车辆,桥下是静静流淌的运河水,远处传来轮船长长的汽笛声,张松达露出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