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李国祥宁波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蔡荣辉宁波市委老干部局处长
陈早挺宁波市民政局副处长
王海敏海曙区西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陈传锋宁波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陈亚萍宁波市精神病院院长
赵慧琼海曙区西门街道新芝社区党委书记
谢雅娟海曙区西门街道新芝社区亲情助老义工队队长
有这样一件事让海曙区西门街道新芝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赵慧琼一直记在心里:社区有位退休教师,以前是个很开朗的人,社区活动少不了她的参与。她还主动和有困难的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可去年开始,这位退休教师得了老年痴呆症。医生说,她之所以得病,一个主要原因是身边缺少可以沟通的亲人,得不到足够的精神慰藉。
据统计,宁波早在1987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了整整12年。目前,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7.58万人,占总人口的15.44%。预计到2010年将达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61%。值得注意的是,调查表明,目前我市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有近40万人, “空巢”老人占了老人总数的近一半。
老年人口猛增、高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明显,给宁波的养老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空巢”化所带来的老人精神慰藉问题,已经摆在了政府和社会的面前。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关爱。谁来做这件事,怎样做好这件事?带着这些问题,日前晚报民情直通车来到海曙区西门街道新芝社区,邀请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及专家,围绕怎样做好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老人精神慰藉亟待关注
李国祥: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地方的60岁及以上老人超过总人口的10%,就标志着这个地方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去年上半年的一次统计,我市有67.79%老人不和子女居住在一起,其中单人独居的为26.45%。中心城区的12.3万老人中,有6.9万为“空巢”老人,占了56.8%。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地区,老人独居户也呈现相当高的比例,老人独居的占52.2%,一人独居的占24.6%,加起来达到了76.8%。
赵慧琼:从我们新芝社区的情况来看,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确实相当严重。尽管社区在敬老服务上动了不少脑筋,推出了不少服务项目,但这些项目大多是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如打扫卫生、烧饭做菜等。老人普遍反映,平时生活单调,缺少子女的亲情和关爱,有些老人因为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精神慰藉,而出现了精神健康问题。在如何做好老人精神慰藉方面,因为涉及到老年心理学、精神病学等专业知识,社区还是感到有些力不从心,非常需要在软硬件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以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蔡荣辉:老人精神慰藉问题在离退休老干部中也同样存在,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很突出。老干部们曾经都在单位担任过一定的领导职务,一旦退出领导岗位,赋闲在家,往往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一旦发生心理偏差,症状往往比其他老人更加严重。
陈亚萍:现在的敬老有一个误区:一些人认为自己的长辈不愁吃喝,自己还不时送些钱物,不是好好的吗?却忽视了他们的精神诉求。即只重视老人的物质生活,却忽视了对老人精神上的慰藉,轻视了孤独感对老人身心的伤害。
陈传锋:针对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目前,老年人精神慰藉概括起来有“五难”:慰藉标准难掌握、老年人需求难理解、精神慰藉难实现、感情投入难到位、慰藉纠纷难解决。
重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李国祥:由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10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已于2月25日实施。 《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目标任务,在城市,所有社区都要力争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起来,努力使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在农村,80%的乡镇拥有一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三分之一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活动中心和服务站点。
王海敏:这几年,我们西门街道对居家养老工作十分重视,将它作为街道和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据统计,去年辖区内共有1.1万个老人,其中“空巢”老人有5000多人3000多户。除了对经济困难、生活难以自理的高龄、独居、 “空巢”、残疾老人,建立“政府补助购买养老服务”机制外,我们的一个主要做法就是动员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活动,到目前已建立了各类义工团队97支,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还推出了星级评比,对优秀义工进行表彰奖励。今年,我们街道又成立了居家养老互助中心,为老人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我们还建立了老人食堂,目前有200多位老人成了老人食堂的服务对象。
赵慧琼:确实,义工在居家养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新芝社区目前就活跃着42名经过专业培训的义工,几年来,他们有的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困难,有的则每天上门探望老人,陪老人聊天谈心,送去精神慰藉。义工庄大伯,每天坚持为楼道里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和一对80多岁的老年夫妇买菜,陪他们聊天。居民谢大妈服务的对象是位独居老人,她坚持每天帮老人买菜洗衣,聊天解闷。
社区是老人精神慰藉的主渠道
陈早挺:老年人的生活空间主要在社区,他们受传统观念影响,家庭观念比较强,地缘文化观念浓厚,重视街坊邻里的情感维系,对社区有较强的归宿感、认同感和依赖感。因此我们要将社区作为向老人送去精神慰藉的主渠道,除了继续做好为居住在家中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护理服务外,还要送上精神慰藉等服务。
要加强对义工和志愿者的培训。精神慰藉是一项相对需要专业知识的服务工作,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真正做好。这项工作目前已在海曙、江东等地进行试点,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员能够到社区中,为义工和志愿者进行传帮带或培训。
陈传锋:两年前,我们学校和镇海总浦桥社区联合建立了老年心理咨询服务站,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编写老年心理服务小册子并做好宣传,定期开展老年心理辅导讲座,为老人提供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开展一些心理游戏活动,上门进行心理陪聊,同时,还发挥老师和心理学学生的优势,为社区的志愿者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李国祥:如今,老年公寓和老年文体活动场地有了增加,老年福利设施正逐步改善,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各地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老年福利设施,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建设更多“方便适用、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老年人生活设施和活动场地。
陈亚萍:老年人要自强。联合国《老龄问题行动计划》把“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实现、尊严”作为老龄问题行动计划的原则,并把“独立”列在首位。独立性是老年人生活自由的前提,是提高生活生命质量的重要特征。
一般来说,老年人晚年生活应具备三种基本能力:日常生活的自立能力,承担社会角色的自立能力,进行社会交往的心理能力。高龄老人要树立“自助多福”、 “自助而乐”的观念,使“空巢不空、独居不孤、欢乐常伴”,做个快乐老人。另外,丧偶的“空巢老人”如有心愿、有条件、有可能、有缘分,可以找个伴,使“空巢”生活安静、充实、洒脱、温馨。
王海敏: 《老年法》第十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 “百事孝为先”,解决老年人精神慰藉问题家庭成员负有主要责任。有时儿孙一句宽慰的话语、一封平安的家书、一个温馨的电话、一件有意义的礼物,就会给老年人一个惊喜、一丝慰藉、一点温暖、一份回报。(记者戴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