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午,四明山上大岚镇春光明媚,年过八旬的王茂位老人离开位于南岚村的家,又开始“出工”了。一把锄头,一只便携式的喷药箱,一只军用水壶,就是老人的全部修路“装备”。老人不走大路,专挑山间的便道行走,不时停下来平整路面,清除杂草。这样的生活,老人已经坚持了20多年!
修路,缘于年少时的苦难记忆
在位于南岚村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这位可敬的老人。老人长得并不壮实,门牙已开始脱落,个头将近一米七,但身子略显单薄。紫铜色的皮肤、满手的裂缝和老茧,似乎诉说着老人一生的艰辛。据老人说,他7岁时母亲就因为难产去世,13岁时,父亲又被日本鬼子杀害了。之后,他就靠打短工和众多乡亲的帮助,维持生存。年轻时,他做过挑夫,经常挑着沉重的担子在四明山中行走,对道路的崎岖和山民出行的艰辛感受深刻。因此老人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生活安定下来后,就动手修整道路,改善乡亲们的出行条件。临近解放时,老人参军入伍,参加过四明山区的剿匪战斗,后来因为身体原因退了伍,之后一直在家务农。老人育有五个子女,都非常孝顺,自己又享受着国家发给的生活补贴,日子一天天过得舒坦起来。上世纪80年代起,老人开始上山修路。
来回奔波,常年呵护10多条山道
每天天不亮,只要天气好,老人就会背着锄头上山。他先用锄头将一些坑洼的路面挖松,再捡来一些碎石片,将路基夯实,然后再堆上泥土用锄头将路面平整。隔天出门,王茂位老人把一只装有除草剂的药箱背上,一路喷洒,一路除草。有时干得忘了回家,老伴只好把饭送到山上来。老人就这样一直到下午三四点钟才收工回家。慢慢地,修路就成了他每天的习惯。渐渐地,这路越修越多,越修越远。从老人所在的南岚村西岭下到丁家贩、到黄家庄、到大俞、到观下,近的几里地,远的都有十几里路,十几条山道上都留下了老人忙碌的身影。
义举,在四明山中传诵
南岚村是一个坐落在群山之间的村庄,村与村连通的道路,除了几条已经硬化的大道,更多的还是山民随意在山间踩出的小道、便道。这些不到一米宽的山路通往邻村和山林、茶园,都是些山石路或土路,七高八低的,时间久了,两边长满了杂草,有时还会有山蛇出没。一到下雨天,这些山路更加泥泞、坑洼。住在山里的人,每天必走这些山路。因此,老人的义举赢得了山民们的交口称赞。
在大岚镇,一提到王茂位,没有人不知道的,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现代愚公”。去年三月,大岚镇的镇长听说了老人的不凡事迹后,特意将一面锦旗送到了老人家里,以表敬意。
今年年初的冰雪灾害后,老人的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了,但是他说,只要自己还提得起锄头,这修路的活就一天不会停!
在山间小路上挥锄,已成了老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记者杨绪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