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毛竹纹理墙。
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这将是宁波博物馆的 “地理标签”;瓦爿墙、天井等汇成的 “新乡土主义风格”将是它的 “审美标签”,历经4年建设的宁波博物馆目前正在慢慢揭开它最后的面纱。相信很多市民都对它充满好奇:建成后的宁波博物馆到底什么样?记者近日应邀探馆,为读者带来了第一手资讯。
宁波博物馆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实事工程和八大文化设施之一,是以展示人文历史、艺术类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宁波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5亿元,建筑主体3层,目前,第3层的施工外网已脱卸,博物馆雏形初现。如果用专业的语言描述,它的大致“相貌”是这样的: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同时,充分体现 “独特性、艺术性、经济性、超前性、功能性、安全性”。
揭秘一:宁波博物馆在甬城有个“小兄弟”
宁波博物馆由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担任主设计师。说到王澍,之前他在宁波最出名的作品是宁波美术馆,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和马清运设计的城展馆、老外滩一起,几乎已经成了宁波三江口的新标志。
不过,要认识宁波博物馆这位即将闪亮登场的“新秀”,还要先从鄞州公园内的5座小建筑说起,它们有个名字叫“五散房”。五散房分为工作室、画廊、管理用房等,分别用了5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五处小房子,各有各的味道。在与宁波博物馆隔路相望的其中一座建筑“身上”,看到的是浓浓的浙东“味道”: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铺带,“一波三折”的屋檐,是熟悉的传统建筑固有的曲线,旧砖叠砌的外墙缝隙间,摇曳着几棵不知名的花草……五散房是王澍几年前的作品,五散房所采用的墙砖,有的完整有的残缺,有的厚有的薄,有的雕花有的无纹,有的平直有的带弧,都是从老房子中拆下来的回收利用砖。五散房被王澍称为是自己的“一次小实验”,试验虽小,却在业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因其完美体现了可持续建筑的五项评选指标,获得了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区奖项之一。业内赞叹:“远离浮躁的商业设计,是返朴归真的追求,国际艺术的前瞻体现”,但同时也认为,它们“只能在园林景观小品中有土壤,在城市繁华的商业气息熏陶下没有多大机会生根”。
然而,近年来,宁波为越来越多优秀建筑设计师提供了合适的“土壤”,王澍的建筑理念在宁波博物馆这个大空间开始“生根”,并有了更大的发挥。
可以说,五散房的“实验”为宁波博物馆积累了很多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上的实际经验,因此,如果有市民急于一睹宁波博物馆的未来风采,不妨先去探访一下与宁波博物馆具有某种“亲缘”关系的五散房,从而提前体味宁波博物馆的独特气质。
揭秘二:百万旧砖瓦打造博物馆独特“外套”
“宁波博物馆的建筑本身就承载了丰富的宁波历代文化信息。”在建设现场,宁波博物馆筹备处主任戴宗品的这句话可谓为宁波博物馆的建筑特色 “点题”。换而言之,宁波博物馆给人的感觉“很宁波”。
“很宁波”的宁波博物馆,设计师是如何做到的呢?
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你仔细看看,可以发现如果是直壁,采用的是浙东地区的‘瓦爿墙’,如果是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戴宗品道出了细微处的奥秘。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有其传统根基,历史上,以慈城地区为代表的瓦爿墙随处可见,是宁波地域乡土建造的特有形式。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其中,青砖的数量最多,它们的“出生”年代也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不等,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代的古砖。不少青砖上,还镌有“福寿”等铭文;龙骨砖是传统建筑中用来压脊的较大的砖,带拱,与青砖拼砌,形成错落。龙骨砖与零碎的瓦片和缸片一起,都成为了外墙的“装饰图案”。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大概测算了一下,每平方米需要100块左右的旧砖旧瓦,整个博物馆的瓦爿墙的面积是1.3万平方米左右,也就是说,宁波博物馆所用的旧砖瓦在百万块以上。”宁波博物馆在全国建筑界是第一个如此大规模运用废旧材料。工作人员说,等博物馆正式开放后,参观者看到这些含有丰富历史信息的砖瓦,应该更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百年的砖,千年的土”。王澍对砖瓦历来情有独钟,2006年,王澍就曾用约6万块旧瓦创作了“瓦园”这一作品参加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在他看来,旧砖旧瓦,代表了文化记忆的继承,以及中国传统建筑“循环建造”方式的继承,它们是记忆收存和资源节约的合二为一。
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中采用的特殊模板,是毛竹做成的,毛竹板随意开裂后的肌理效果,正是设计师想要达到的。这个过程先后经过多次试验,也尝试过木板等其他材料,最后江南随处可见的毛竹成了最佳候选。
当然,博物馆的瓦爿墙、毛竹纹理墙,与我们小时候所见的普通民居的墙还是有区别的,它只是博物馆的一道装饰性外墙。对大理石、花岗石等常见材料的避而不用,转而追求竹与砖瓦这些朴素常见的材料,正是设计师“新乡土主义”建筑理念下的一种选择。
揭秘三:“宁波元素”无处不在
水是又一项重要“宁波元素”,据介绍,当参观者进入宁波博物馆主入口大通道后,就能看到一道水流横贯大通道,并向北环绕到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风情。这道水流同时寓意宁波历史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发展轨迹。而主入口的通道,设计者将其视作它山堰的堰坝,届时,参观者仿佛踩着宁波独特的水利文化的历史走入博物馆。
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三楼屋顶,这里的建筑施工外网已基本脱卸,展现了“很宁波”的另一个侧面。戴宗品指点说:“整个屋顶有5座建筑,构成一个‘老街区’,地面有水流过,就像老城区里的‘河道’。”5幢建筑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再加上露天大斜坡、通道、玻璃屋顶、绿化小景的穿插,设计者将营造出宁波历史文化街区的氛围和园林建筑一步一景的意味,凸显宁波老街巷的情趣。
此外,江南传统建筑中的天井也被运用到博物馆内部空间中,它们分布在除展厅之外的公共空间里,光线与墙面在天井里的“对话”,也许将成为今后参观者眼中独特的“展览”。
戴宗品介绍说,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界人士认为,现代博物馆不仅要具有功能性,而且要具有审美性,博物馆建筑本身也是特殊的“展品”。
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传承城市文脉正成为一批中国当代优秀建筑师所潜心追求的目标。宁波博物馆所采用的“新乡土主义”风格,除了建筑材料就地取材、运用砖瓦毛竹等本土元素外,还体现了环保、节能等理念,这也使宁波博物馆有别于其他博物馆。
如果读者对宁波博物馆建筑还有更多的好奇,那么,别错过了设计师王澍的亲口阐述,3月29日下午,他将在市图书馆主讲 《重返自然之道——— 宁波博物馆建筑艺术解读》。
[链接]:
宁波博物馆“成长”轨迹
2004年10月,宁波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关于宁波博物馆建设项目的批复》(甬政文[2004]93号)。
2004年11月,宁波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宁波博物馆立项。建设地址:宁波博物馆位于鄞州新城区。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该项目占地86亩,建筑面积约为30000平方米。
2005年6月,经市民评选和专家评审,确定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方案为宁波博物馆建筑方案。
2006年8月,宁波博物馆奠基动工。
2007年7月,宁波博物馆建筑顺利结顶。
2008年4月,宁波博物馆外貌显露。
预计2008年8月,宁波博物馆建筑竣工。
预计2008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