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慈溪
贵州雷山县有三个慈溪"逍林班"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8-03-28 01:05:12

本月初,逍林初中的学子们为 “逍林班”进行捐款。(通讯员 徐委峰 记者 杨绪忠 摄) 

昨天,贵州省雷山三中 “逍林班”的孩子们正在上课。(特约通讯员 谭标 摄)  

  在慈溪市和遥远的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雷山县,传诵着一段爱心助学的佳话:经过慈溪逍林初级中学上千名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两年来不间断的努力,雷山县一所中学150余名贫困学生摆脱了失学的命运,得以继续他们的学业。 

  师生情谊诞生第一个逍林班 

  2003年9月,逍林初级中学的罗仲庆老师受宁波市教育局指派,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雷山县教育局挂职锻炼。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罗老师经过实地走访,发现雷山县是苗族聚居地,贫困学生非常多,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他们普遍面临着失学。罗老师随后把所了解到的情况向黄雄飞校长作了汇报,黄校长随后表示将发动全校师生,给这些贫困生力所能及的帮助。 

  2004年3月,时任雷山县永乐中学校长的何可权恰好来到逍林初级中学挂职。通过两校校长的牵线搭桥,逍林初级中学师生自发和永乐中学26名贫困学生结成助学对子,两年内为他们捐款1.7万元。2006年3月,应逍林初级中学邀请,已经担任雷山县第三中学校长的何可权带着13名教师来到逍林,双方交流了办学经验。何校长向逍林初级中学师生介绍,雷山县第三中学贫困学生的数量比较集中,而且他们大多数成绩优秀。 

  这些寒门学子的处境引起了逍林初级中学全校师生的同情。当月中旬,逍林初级中学全校师生为雷山县第三中学的贫困生一次性捐款2.5万元。双方商定,两校结成友好学校,在雷山三中开设专门的贫困生班,把所捐款项用于班上学生的生活补助。当何校长返回雷山县,把这个设想反映到了雷山县教育部门后,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2006年8月下旬举行的招生考试中,雷山第三中学根据学生贫困程度录取了50名学生,将他们划为一个班。 

  当年9月一开学,逍林初级中学的师生们就给该班每个学生送去了新书包和新文具盒。为了感谢逍林初级中学师生的深情厚意,雷山第三中学把这个班级命名为“逍林班”。 

  到目前为止,逍林初级中学的师生已陆续为“逍林班”的学生捐款10万余元。 

  校长牵线办起第二个逍林班 

  记者从雷山第三中学的一份汇报材料中看到, “逍林班”在雷山第三中学开办一年来,50名寒门学子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业中,并在2007年上半年的全县统考中,该班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平均分成绩名列全县同级同科第一名。这让逍林初级中学的黄校长感到非常欣慰。但是,黄校长同时了解到,在雷山第三中学,像“逍林班”这样的成绩优秀但生活困难的学生还有上百个,要是他们也能得到经济上的帮助,那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 

  三个月前,黄校长和位于逍林镇的宁波光华集团的老总蔡林强说起了此事,蔡林强当即表示,他愿意资助雷山三中,为贫困学生再办一个班级。这个信息经黄校长传到了何校长那边。经过一阶段的准备,雷山三中又从众多报名的学生中录取了50名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开办了“光华逍林班”。按照双方的约定,光华集团每学期资助这50名孩子2.5万元。目前,第一学年的5万元助学金已分批汇到雷山三中。 

  爱心接力筹办第三个逍林班 

  去年10月27日,逍林镇胜棉制鞋厂的老总戚国恩、戚小恩两兄弟在慈溪当地媒体看到了关于“逍林班”的报道后深受感动,兄弟俩随即给逍林初级中学的黄校长打电话,表示也想倾力帮助在雷山县的贫困孩子。今年3月5日下午,何校长特意从2000公里外的贫困山区赶到了慈溪逍林,在黄校长陪同下来到了胜棉制鞋厂,戚国恩兄弟最后和何校长约定:今年9月份以前,由雷山三中新招50名贫困孩子就读初中,三年中所有费用由戚国恩兄弟负担,开学前,第一学期的2.5万元助学款将汇到雷山三中。 

  昨天,记者电话采访戚国恩兄弟时,他们表示,虽然他们厂是一家规模并不大的小企业,收益也并不高,但两人一直有一个助学的愿望。“如果有可能,我们还希望给更多的贫困生以帮助!” 

  昨天,记者还连线了贵州雷山三中的何可权校长。他表示,由于逍林初级中学和两家企业的努力,已基本上解决了学校贫困生的就学问题。目前,第三个逍林班已开始筹办,时机成熟即可招生。 

  昨天,慈溪逍林的两家企业老总表示,这些孩子如果考入高中继续就读的话,他们还打算资助学生高中的生活补助费,直到毕业;如果参加全国高考成绩优秀的,还可以考虑资助他们读大学。 

  曾在雷山县挂职锻炼的罗仲庆老师告诉记者: “其实,在雷山县还有很多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们非常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目前逍林初级中学的师生还在继续努力,争取让逍林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资助雷山县贫困生的行动中。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