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花’、‘国服’……到现在的‘国祭’,如今,花费巨额资金争抢‘国字号’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其打出的理由都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事实上,其背后是‘地方情结和利益之争。’”河南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
“祭祀经济”是否劳民伤财?“无论是寻根也好,祭祖也罢,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什么时候都无法割舍的。这些活动无非是想证明:无论你身居哪里,你都是华人,你身上所流淌的都是炎黄子孙的血脉。‘寻根’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凝聚家国情怀,当然也会在客观上带来经济交往和投资合作。政府在这方面进行投资,不但事关每个纳税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也事关地域文化的尊严,是否考虑把这些决定向群众说清楚?以利于增强群众的认同感。”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其实,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举行的、各种以“寻根”为主题的祭拜活动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回味和思考的东西。
比如说,“活动搭台,经贸唱戏”历来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但是实际效果到底如何?老百姓是否从中切身体会受益?还有一些地方,大建“人造景观”,而对于当地真正留下的古建筑却常常会很轻率地抛弃掉。
据了解,仅1997年,全国人造旅游景点的统计数字是千余个,因经营不善,导致各级财政将近五百亿元的损失和巨额的银行“呆账”。到了2001年,全国县以上的人造景点急剧增加了十倍,达上万个,其中百分之八十处于亏损状态。
去年4月18日,位于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公开资料显示,这尊塑像历经20年建造,高106米,投资1.8亿元。二帝的两张脸加在一起的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单眼长3米多,鼻长8米。塑像累计用混凝土7000多立方米、钢材1500多吨、花岗岩6000多立方米。这些材料约可建造两座12层高的楼房。整座雕塑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出8米,比俄罗斯母亲像高2米。
事实上,近年来个别地方政府为了经济目的或政绩,打着“寻根”的幌子大造“景点”劳民伤财,教训深刻。
比如位于郑州市的“官渡之战”古战场旅游区。1993年,当地投资1680万元建成。开业之初,游人如流,但好景不长,次年即开始每天门票收入不足30元,大门口长满了杂草,建筑被拆去门窗,原本已征用并绿化过的道路两侧,被群众再次种上了庄稼。1680万元投资成了当地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
“‘国花’、‘国服’……到现在的‘国祭’,如今,花费巨额资金争抢‘国字号’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其打出的理由都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事实上,其背后是‘地方情结和利益之争。’”河南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
“国祭”是政府行为还是商务活动?“要操办这么大规模的庆典,甚至邀请娱乐明星,没有个几百万根本办不下来。这个钱是谁来出?这到底是一场公务活动还是一场商务活动。”在郑州市采访中,有不少市民对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提出这样的质疑。
如果是公务活动,国务院纠风办已经在全国纠风工作会议中要求,各地要对政府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在其举办的节庆活动重金邀请演艺明星捧场的现象进行全面清理。而郑州市在去年的拜祖大典活动中,专门邀请明星参加演出,可以说众星云集。今年又邀请来“国际小姐”为郑州的旅游进行预热。谁来为此“买单”?
如果是一场商务活动,那政府出面忙乎什么?
郑州大学一社会学教授认为,什么情况下政府可以参与公祭,应该有法律根据。因为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其所花费用也是纳税人的血汗。搞诸如祭祀炎帝黄帝的祭祖活动,确实能够在一些人中间激起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但政府介入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法律规范管理,在合法的情况下利用基金会之类的民间组织来做这种活动。
上海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认为,“祭祀黄帝应该由民间社团或个人进行,各级政府都不应参与,所需费用应通过自愿捐款募集,不得动用国库。政府官员只能以个人身份参加,不能作为政务活动”。
祭祀形式为何都是老一套?“现在的祭祀仪式,几乎就是传统祭奠仪式的现代版。香火袅袅之中,击鼓奏乐,献上五谷三牲;主祭人诵读祭文,行礼鞠躬……而主祭者都是佩戴一条黄色长绸巾的政府官员。主祭者捧读祭文的神情看似很庄严,其实很搞笑。”河南大学一学者对祭祀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名学者认为,现在搞祭祖活动,全是领导讲话、嘉宾发言,给祭祀活动蒙上了极强的官方色彩。
“我们的社会正在转型时期,正在朝着工商社会、公民社会、法制社会这个方向转型。现代社会总体上是不适合儒家的,儒家讲五伦关系比如君臣父子等等,但工商社会中大量存在的是第六伦关系,就是陌生人关系。对于大量的经济活动,一次性的陌生人关系社会,如何处理这些,儒家是没有考虑的。从这点上讲,儒家的思想尽管有不少精华对现代社会有用,但是着眼于整个社会转型的方向,搞宣传和政策制定者应该有所考虑。”这名学者建议。(邓红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