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九旬"老宁波"与40多位“新宁波”的故事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8-04-01 02:34:11

   

  老人叫董宜琨,住在江北区孔浦街道百合社区。我们去老人家里采访的时候,他正在和一群外来民工的孩子下象棋。老人头上戴着一顶绒线编织的帽子,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老人今年已经99岁了,乍一看,最多也就80来岁的样子。 

  院子里只剩下他一个宁波人 

  院子外挂的门牌号是“压赛堰143号”,院内原来住有6户人家。这里是江北区的城乡接合部,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居住在这儿的居民纷纷搬到市中心去了,最后只剩下了董宜琨一人。老人的儿女大都在外地,在宁波的女儿曾几次要把父亲接过去一起住,但老人觉得自己身体还不错,坚持要“留守”在这老房子里。老人说了,女儿身体不太好,他搬过去会加重她的负担。 

  偌大的院子,曾经因为居住者的纷纷搬离而显得空荡荡的;但不知从何时起,空荡荡的院子又慢慢地热闹起来。这里离市区比较近,附近有许多工厂,所以到这里租房子住的外地人很多。现在,一个院子40多口人,除了老人一个是正宗“老宁波”外,其他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宁波人。 

  来自安徽的谢世友一家,13年前就住进了这个院子。他说,这个院子就像一个大家庭,40多个新宁波人都把老人当成这个家的“家长”, “一家人”和睦相处,生活得很幸福。 

  关心别人也得到别人的呵护 

  采访中老人一直说:他是宁波人,熟悉本地情况;他们外地人来甬人生地不熟,生活中免不了需要一些帮助。几年前,有几个外地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长们为孩子找学校读书的事烦透了心。老人知道后,主动联系社区,又找到附近一所小学的校长,几番工作做下来,这几个孩子都按时入了学。江苏来的刘海波小朋友,一天晚上突然生急病痛得滚在床上大哭,而他的父母又上班不在家。老人见此马上打电话叫来社区医生为他治疗,还垫付了药费。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白天夫妻俩都要上班,孩子放学后就没人管,于是老人便成了“孩子王”。他把孩子们叫到自己的家里,让他们做作业,教他们下棋。遇到下雨天,老人还拿着10多把雨伞到学校门口去接孩子们回家…… 

  “老宁波”的为人,新宁波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最近几年,老人的身体不如以前了,而且又患有前列腺炎症。于是,40多位新宁波人一起细心地呵护这位“老宁波”。男的把老人买米、换煤气等重活包了,女的则帮助老人洗衣服、晒被子,孩子们放学回来帮老人打扫卫生,讲外面的故事。 “老人要买什么东西,只要告诉我们一声,大家马上就会给他买回来。”来自徐州的鲁瑞升说。住在老人隔壁的谢世友一家与老人的感情最深。为了照顾老人生活,他干脆将老人家的钥匙要了过来,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随时到老人那儿嘘寒问暖,端茶送饭。一次,谢世友的妻子凌美芹听到隔壁传来“嗵”的一声,她用钥匙打开老人的家门,一看,原来是老人不小心摔倒了,她连忙将老人扶起,晚上又送饭给老人吃…… 

  “大家生活在一起,和和气气的,这也是缘分呀!”一个“老宁波”和40多个新宁波人都这样说…… 



  老人正在教孩子们下象棋。 记者 冯小平 摄

【编辑: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