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床头卡上的名字是沈调琴。
中国宁波网讯受伤住院已经8天的袁琼心里一直不踏实,因为病历上的名字不是她的。
47岁的袁琼是四川中江县人,和丈夫一起来宁波务工已经7年了,原来一直在鄞州一家砖厂打工。今年3月1日,她来到我市一家集团公司上班。4月2日中午,她在工作中左手拇指不慎被卷伤。 “是公司陈经理、班长沈调琴和一位老乡陪着我来医院的。”住在市第六医院住院部4楼的袁琼告诉记者,在赶往医院的车上,陈经理说入院治疗时用沈调琴的名字。“我当时伤口疼得厉害,没说什么。”袁琼说,入院登记都是他们帮着办的,还让她记住在医院里她叫“沈调琴”。入院当天晚上,医生为袁琼做了手术。袁琼说,手术前医生向她了解情况时,她想起自己在医院里的身份是“沈调琴”,签字时不知道该怎么签,后来按了个手印了事。 “被人当成文盲了,实在不好意思。”袁琼说。此后的几天,她一直以“沈调琴”的身份在医院接受治疗,门诊病历以及收费报表上都是沈调琴的名字。
“我心里也一直不踏实。”袁琼的丈夫刘国新在鄞州一家喷塑厂务工,他告诉记者,他担心妻子“换名”治疗会带来麻烦。刘国新和护士说起了此事,要求换回妻子的真名。不过换回真名并不容易,护士告诉记者,要更改姓名,除了出示本人身份证外,还要所在单位或当地派出所出具证明。刘国新当着记者的面拨通了袁琼所在车间的主任的电话,希望对方能出具证明,以便妻子换回真名。可对方答复说不行,因为沈调琴有工伤保险,而袁琼没有。此时,输液架上药液输完了,护士要给袁琼换药,换药前要进行身份核实,护士问袁琼:“是沈调琴吗?”袁琼愣了一下,答道: “我就是。”记者了解到,到4月9日,袁琼的治疗费用已达7600多元,单位为她垫付了9900元(包括300元生活费),其中的5000元是以刘国新的名义向单位打借条借的。
采访中,市律协劳动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慧杰律师认为,袁琼两口子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如果“冒名顶替”行为确实是单位所为,而事后又以“沈调琴”的名义申请工伤认定及赔偿,就可能涉嫌骗保,要受到处罚;如果以袁琼名义申请工伤认定及赔偿,因为病历资料上登记的名字是沈调琴,申请肯定会碰到麻烦。不仅如此,即便单位承担了袁琼此次治疗的各种费用,但袁琼如果日后发现治疗效果不理想,想继续让单位出钱治疗,或再想申请工伤认定及赔偿,都会遇到重重障碍。因此,刘律师认为袁琼应该马上换回真名。
链接
去年5月9日,武汉的刘建成在装卸货物时不慎摔伤,单位将他送进黄陂医院治疗。因该公司员工刘平(化名)买了保险,可以报销,公司就以刘平的名字为刘建成办理了入院手续。因为刘建成伤情严重,后转入武汉市一家大医院治疗。此时,公司突然拒付治疗费,还否认刘建成是公司员工。为此,刘建成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但由于申请工伤认定要医院出具材料,而刘建成病历上的名字是刘平,故不能认定为工伤。(记者姜恒/文徐佳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