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将从紧货币政策进行到底
稿源: 金融时报  | 2008-04-12 16:30:04

  “从紧货币政策成效显现”———4月11日,央行在发布2008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时作出了这样的判断。而事实上,早在几个月前专家学者们就已经根据金融统计数据的变化肯定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成效,此番略显“滞后”的公开表态,保持了央行一贯的谨慎作风。

  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29%,增幅比上月末低1.1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减缓,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7.50万亿元,同比增长14.78%,增幅比上月末低0.95个百分点,3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2834亿元,同比少增1583亿元。

  “从3月份金融数据的变化来看,尽管实施从紧货币政策面临重重压力,但前一阶段政策的有效性却不容置疑,”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何德旭认为,3月份M2增幅在上月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之后,本月延续回落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央行于3月25日再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并且央行在3月份加大了回笼货币的力度,通过公开市场共计回笼资金1.34万亿元,实现净回笼7130亿元,创下了单月历史最高纪录。与此同时,在1月份新增贷款数据出现强势反弹并创历史纪录之后,央行在过去几个月中对贷款的控制一直比较严,因此3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与前一月一样保持了少增的态势。何德旭同时认为,尽管上述变化显示出流动性过剩缓解的趋势,但由于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货币信贷投放仍然偏多,流动性过剩矛盾尚未缓解,价格上涨的压力明显,因此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仍不能松懈。

  事实上,持续存在的通胀压力正在牵动着市场参与者的神经。2月份由于受雪灾和春节的影响,我国CPI高达8.7%,创近年来新高,在此背景下,未来一周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将陆续出炉的GDP、CPI、贸易顺差等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必然受到各方关注。

  根据高盛公司的最新预测,3月份CPI数据可能将会保持8.4%的高位,并且在短期内CPI数据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水平。另有分析人士预测,考虑到短期内经济失衡、贸易顺差等创造流动性的根源因素难以消除;外部价格传导、国内供给约束等因素对价格形成的冲击短期内难以改变;通胀预期较强,工资上涨压力较大,促使企业调整定价行为,容易形成价格上涨的扩散和自我强化;再加上翘尾因素影响等,未来一段时期物价仍有可能维持较高水平。如果3月份CPI增幅继续维持较高水平,势必会为以后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压力。

  日前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例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从紧货币政策取向”。在此形势下,防止通胀成为从紧货币政策的“头号大敌”,而专家学者们也纷纷提出各自的建议。

  一种观点认为,应从增加供给和稳定预期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继续加强供给管理,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价格偏高有国际价格传导和国内资源要素价格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以便准确把握价格水平的中长期趋势,合理引导预期,防止结构性物价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使整体物价保持在与现阶段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需要相适应的适度水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本轮通货膨胀并非单纯的货币总量问题,而恰恰也包括结构问题,因此在加强货币政策总量调控的同时,也不可放松货币政策自身的结构调整。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由于去年中国已六度加息,短期内再度加息的空间已相当有限,因此可以考虑通过人民币加速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对此,结合近期人民币“破7”的影响,中行全球金融市场研究部主管袁跃东指出,汇率升值虽然能降低部分进口商品的价格,对通胀形成掣肘;但长远看来,人民币过快升值将加大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认为,从我国目前的现状出发,人民币升值过快并非好事。因为它可能影响到我国出口,进而降低经济增速。资本项目上,人民币升值将诱使海外热钱大规模入境,抬高国内资产及资本价格。

  不可否认,前一阶段货币政策调控已经发挥了效力,而央行下一步落实从紧货币政策依然面临诸多压力。在此形势下,央行只有凭借“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相机抉择”的智慧,才能成功克服复杂调控形势下的重重考验,将“从紧”进行到底。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