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当起中国职教改革“领头羊”?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8-04-14 13:19:51

  记者陈 敏吴华清通讯员周 晨

  核心提示

  仅就“量”而言,中国职教时下俨然已成气候。全国已有12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一万多所中职校;2008年高校计划招生599万人,其中高职高专招生计划数高达299万,占了半壁江山。然而,要有“质”的跃升,当前职教改革亟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之路。不久前被教育部评估专家誉为“中国现代高职教育的宁波模式”的宁波职教改革,能否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中国职教改革中担当起“领头羊”的角色呢?

  宁波职教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

  “你若要关注职教的未来,就必须关注宁波。”

  ———中国职教学会一资深专家

  2006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确立全国28所高职院校为首批国家示范建设高职院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首批入选。一年后,高职示范院校建设成果全国“比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居榜首,高职教育“宁波模式”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引起轰动。在上月召开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第八次全体会议上,经严格投票遴选,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秘书处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承办单位确定落户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这意味着,宁波职教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教学创新将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史上留下浓抹重彩的一笔。

  “办学方向不明,办学模式不特,办学动力不足,是长期困扰全国高职教育的普遍难题。”教育部职教司原司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杨金土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然而正是在这些方面,宁波职教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

  职教不是普教“回收站”

  “办职业教育要有定力。”

  ———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杨金土

  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一度引起职业教育大滑坡。职教成为国家“九五”计划中极少数未完成预定目标的领域之一。资金不足使许多职业学校遭遇生存危机,陷入缺乏投入———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差———学生就业难———影响职校声誉———难以招生———投入更少的恶性循环。

  经历了四年低谷后,从2003年起,随之而来的是全国性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同样是从2003年起,“生产线”瞬间膨胀后“产”出的大学生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连续4年每年有30%左右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之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才开始醒悟过来———职教绝非是可有可无的普教“回收站”。

  “只有包括宁波在内的少数几个城市没有动摇过。”关注中国职教发展数十年的杨金土说,即便是在最困难时期,宁波仍把牢坚定发展职业教育的方向性,保持普高跟职高比例1:1的投入。最近几年,宁波的职教投入已开始向农村倾斜,农村职教和普教投入比大于1,而全国水平至今仍在4:6左右。

  “宁波的实践证明,发展职业教育,宏观教育政策调整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政府的重视程度。”杨金土总结说。

  2002年5月,宁波出台中级工以上技工职业资格津贴指导价标准:中级工每月30元,高级工每月50元,技师每月80元,高级技师每月130元。

  2006年10月,宁波出台《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意见》,确定一系列政策: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将提高,职校生均经费标准按高于当地普高1.5倍安排;建立职业教育助学奖学制度,部分贫困学生可免交学费;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四年内全市职校“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均达到80%;建立专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体系,发明专利与学术论文同等对待。

  2006年底,我市技术工人也有了起档工资指导价:初级工800元,中级工950元,高级工1250元,技师1650元,高级技师2200元。

  专门就企业技术工人起档工资提出指导意见,这在浙江尚属首次,在全国也少见。“这不仅仅是个工资问题,”杨金土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体现了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尊重和技术工人价值的提升。”

  正是因为有了重视职教、尊重技术工人的良好氛围,宁波职教理念总能领先一步。当全国大多数职校还在关注如何向学生灌输知识时,宁波职校已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如今,当全国职校都开始关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时,宁波职校开始致力于提高职教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示范建设的成功本身就来自创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苏志刚说,“对职校学生来说,传统的知识加技能的评价如今已经落后,现代化企业看重的是员工的职业素质和创业创新能力。社会对人才要求在变化,职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要变,课程设置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配备体系、管理模式都得进行改革创新。”

  校企联姻,破解“缺米之炊”

  “高职教育决不是低水平教育,决不是低层次教育,决不是低成本教育。”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

  “一台机床就要两百万元,职校生均投入至少是普高的1.5倍,实际需求远远不够。”一位职教专家感叹,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办职业教育无疑都是在做“缺米之炊”。

  宁波高职院校没有在这一困难前止步不前,而是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创新之路。1999年建校之初,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敏孚企业联合创办“敏孚机械系”,企业投资建造敏孚教学楼和实习工厂,投入各种设备70多套。学生每周抽出时间到敏孚企业实习,企业为每6名学生配备一名指导教师。

  一方面,企业帮助学校解决了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实习实训场地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帮企业解决了所需人才短缺的难题,这种双赢的办学模式立即让学校和企业尝到了甜头,并很快在宁波的高职教育界和企业界掀起了一股合作办学风。按照这一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相继与企业联合创办了“联通信息系”、“LG班”、“大安班”等,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办起了“雅戈尔营销管理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随之办起“慈城金源旅游班”、“浙仑海外班”……时下,全市7所高职院校已经100%开展了校企合作,一所学校少则与几十家企业合作,多的超过百家。目前,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企业就有430家,仅去年一年就新增130余家。

  为鼓励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输送所需人才,这几年,一些企业还纷纷将企业实验室和车间搬到了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005年年底,海天集团投资300万元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一个在国内同类设备中最先进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正式启动“模具CAD/CAM项目化教学”;2006年,海天集团出资1000万建成海天学院大楼。而此前,宁波开发区的精艺工业造型公司,已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投资100多万元建立了一个实验室和车间,公司最先进的产品设计和制作,都由公司工人在这个设在校园的实验室和车间里进行。学校老师告诉记者,实行“项目化教学”,一方面,免费给知名企业提供厂房和车间,企业节约了成本,同时高校的师资可利用研发优势,参与企业新品的开发、设计;另一方面,企业将先进的实验室和新品制造车间搬到学校,学校师生也一起参与最新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学校节约了大额的教学设备购置成本,师生也不再在传统教学中模拟做做指定件,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又能马上到相关企业上班,企业再培训的过程也得以缩短。

  据了解,目前我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工交替”模式,学生两年在校完成有关教学内容,第三年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二是“项目化教学”模式,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企业将培训场所设在学校,负责对学生培训生产技术,并为学生推荐就业。三是“2+1”订单培养模式,学校教学内容按企业要求设置,教学环节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实施,学生一、二年级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达到企业录用要求的,由企业录用。宁波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受到教育部及国内高职教育界高度关注。

  2006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多种模式实践,合作促双赢———与宁波海天集团全方位校企合作育人实践”入选教育部“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人才培养十大案例”,成为全国高职院校唯一入选的案例,并将在全省推广。

  开门办学,破解学生就业难

  “成功的职业教育是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

  ———中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

  大学生就业不容易,这已成了今天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但记者从各在甬高职院校获得一喜讯:连续7年来,我市7所高职院校毕业生每年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高的院校甚至达到99%以上。

  宁波高职院校毕业生“畅销”,当然得益于这几年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宁波高职院校敢于开门办学。在宁波,校企合作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合作使学校传统的教学观念得以改变,真正从封闭式办学走向了开门办学。

  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开门办学带来的最大的变化。

  从采访看,在宁波,企业参与办学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高校聘企业骨干到校上课,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就拥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兼职教师100多人,他们中有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老总,也有来自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二是高校按企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机械有限公司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共同组织实施订单式育人模式,教学内容按企业要求设置,教学环节按企业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实施;三是企业与高校合办二级学院。

  随着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进,我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得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践教育环节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而这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一个直接效果就是: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紧贴地方经济动脉。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苏志刚向记者透露,该校对连续六届10066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根据对收回的5300多份有效问卷分析,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高达82%,而上海市教育局最新的调查数据里,这一数字仅为45%。

  尽管眼下离毕业还有一段时间,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个班的38名同学却已被企业“包”走。而据该校统计,今年2000多名毕业生,95%以上学生已落实了工作岗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等也纷纷传出毕业生“畅销”的利好消息。

  高职院校的老师们笑着告诉记者,开门办学、校企合作让学生具备了独特的就业优势,促进了他们的就业。

【编辑:庄伊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