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韩雅琴保存的奥运会铜牌。
图2:参加汉城奥运会的中国女排队伍合影,前排左二为汪亚君。
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出现了宁波本土培养的第一名选手,4年之后的韩国汉城奥运会上,不仅有两名宁波选手参加比赛,而且她们都获得了奖牌———汪亚君作为中国女排队员获得铜牌;韩雅琴参加女子八人单桨有舵手赛艇比赛也获得了铜牌。
1988年奥运会留给很多中国体育爱好者的是“兵败汉城”的记忆。这主要是和前一届所获金牌数相比所产生的印象:洛杉矶奥运会是新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国际舞台后第一次全面亮相,即以15枚金牌的辉煌成绩令世界瞩目,但是在汉城中国代表团只有5枚金牌入账,不仅没有实现赛前预测的“十二三枚金牌”的目标,更在女排、乒乓球、体操、举重等“优势项目”上一再受挫。 “兵败汉城”有其复杂的原因,比如洛杉矶奥运会以苏联为首的很多国家抵制而未派队参加,而汉城奥运会苏联和东欧另外一些体育强国都到场了,无疑给中国队夺金增加了很多障碍。
但无论如何,这可以说是一次对中国体育界的磨砺,让中国的各个项目优劣强弱都“现出原形”。回顾汉城奥运会,很多人用“有泪水也有喜悦”来形容,当时中国的一些优势项目受到冲击,一些不被看好的项目却又有上乘的表现,而宁波两名参赛选手也正可作代表人物……
汪亚君:经历女排之痛
汪亚君是主攻手,1962年出生,身高1米79。1979年首次进入国家队,但是当时在郎平等大批名将的掩盖下并不显眼,不到20岁的她没有太多的国际比赛机会。直到张蓉芳和郎平等人逐渐退出队伍之后,1987年李耀先任主教练重组女排队伍时,已过巅峰期的老将汪亚君终于身披国家队的战袍站在了世界赛场上。那时候《中国排球》杂志这样介绍她: “浙江女排的汪亚君相对而言在国内主攻中间动作比较规范,鞭甩动作也很明显,腰腹力量运用也很充分……”
训练的辛苦故事
作家鲁光于1981年发表的《中国姑娘》写的是中国女排,介绍了她们的训练、比赛、国际交往、老运动员的爱情生活以及理想和情操。在这篇报告文学中,就专门有一段写的是汪亚君训练。故事梗概是:
有堂训练课从下午两点开始一直到晚上七点多还没结束,厨师们也赶到了训练场。最后只剩下新手汪亚君没有完成任务,她的任务是扣杀二十组快攻球,三个好球为一组。如果三个球中扣坏一个或扣出一个一般球,这组球就不算数。如果扣坏两个或扣出三个一般球,就得负一组。起先,小汪还不大在乎,心想到下课时总能扣完。谁知愈扣负得愈多。看到那么多人在一边陪着自己,她心里更不好受。扣着扣着,她弯腰站在那儿说: “指导,肚子饿了,练不动了。”袁伟民将球放下,说: “休息一会儿再练吧!”小汪喝了几口白开水,又开始扣球,扣了一阵,倒下起不来了……最后袁伟民对站在一旁加油的几个队员说: “你们有谁愿意帮小汪扣的,可以上来扣。”话音刚落,张蓉芳和郎平挺身而出,最终她们一直扣到晚上9点多钟才结束回去吃饭。
采访汪亚君的时候,记者和她聊起这段故事时问: “那时候女排训练是不是特别辛苦?”汪亚君回答: “一般吧,每个运动员训练都是这样的。”不过累是肯定的,和其他女排队员曾经的说法一样,“有时候累得吃不下饭,看到饭都想吐”。和现在一样,当时备战奥运会也要封闭集训。 “那时候郴州基地已经有了,不过更多的时候是在北京训练。”汪亚君说集训的时候一切都是严格控制的, “基本是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记得当时还遇到全国性的肝炎爆发,我们和外界的往来主要通过信件,每封寄出和收到的信件都要经过消毒处理。”
奥运的遗憾故事
参加奥运会时汪亚君已经27岁了,并且这个时候中国女排已经隐藏着危机。1985年到1987年短暂的三年内,球队先后更换了三任主教练共8名教练员。但是人们对于中国女排还是抱有很高的期望,结果女排没有能够进入决赛,她们在半决赛时03惨败给苏联队,其中一局还让人以015剃了光头。最终中国队战胜日本获得季军,但习惯了女排夺冠的人们难以接受这样的结局,主教练李耀先也随即离开了中国女排。然而中国女排自此开始的下滑趋势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一直到陈忠和带队才重新走上顶峰。
回忆自己参加的那届奥运会比赛,汪亚君说: “都20年了,很多细节都记不太清楚了。反正没拿到冠军是综合因素导致的,很难几句话讲得清。”失去金牌,遗憾也总是难免的: “奥运会前准备得其实也比较充分,就是冲着冠军去的。”奥运会后汪亚君也就退役了,回到浙江省体育局机关工作,现在作为一名官员她“蹲点”的项目就是排球: “并不是说要带排球队参加比赛什么的,也不从事具体的排球业务工作,蹲点的目的是关注我们省队的发展情况。”
最近郎平曾经率领美国队到杭州参加比赛,汪亚君和老朋友也得以聚会了一次。记者问汪亚君,郎平率领的美国队是否会成为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夺冠的障碍?她说:“郎平带到杭州来的是二线队伍,她们的主力都在欧洲打联赛。至于今年奥运会,中国队难度会很大,对手不少。不过中国女排向来都是抱着希望和信心去打比赛的,否则没有信心的话,比赛没开始就先输三分了,这不是中国女排的作风。奋勇拼搏是女排的传统,今年她们也肯定会克服一切困难的……”
韩雅琴:见证赛艇崛起
汉城奥运会上,中国队在优势项目频频失手的同时,在一些赛前并未看好的项目上却又有上乘的表现。特别是游泳和水上项目:4年前奥运会上的中国游泳队连参加B组决赛的资格都没有,而在汉城奥运会上却获得了3枚银牌、1枚铜牌,创造了7项亚洲最好成绩和10项全国纪录,迎来了中国游泳史上的大丰收,实现了奥运会游泳奖牌“零的突破”。中国女子赛艇选手在4人单桨有舵手项目的比赛中出人意料地夺得了银牌,女子八人单桨有舵手赛艇比赛也获得了铜牌,这个成绩也像中国游泳的表现那样震惊了世界,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亚洲国家打破过欧美选手在这个项目上的垄断。韩雅琴就是这些实现突破的赛艇选手中的一名。
突破———让人刮目相看
“参加奥运会前代表团给我们的目标是‘突破’———这个突破是指进入前八名,因为之前我们这个项目在奥运会上还从来没有什么成绩。”韩雅琴回忆, “但是我们队员都憋着劲要搏一下,有信心往前冲。在热身赛时我们的成绩就不错,也比较稳定,而且那时候收集的‘情报’显示,我们的成绩和国外选手比也是不错的,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她们最后不但突破前八成功,并且登上了领奖台。
“中国赛艇队有三个项目进入决赛,这是奥运历史上从来没有的,赛场里欧洲人都在说‘中国人怎么这么厉害’。”韩雅琴称,能明显感觉到对手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另外,她还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去奥运会之前,当时中国赛艇协会主席何振梁觉得应该给队员们买进口艇参加比赛,但是昂贵的费用招来了一片反对声,不少人认为“花那么多钱去争个第八名太不值得”。 “那时候我们还不太富裕,花费也确实不小。但是何振梁还是顶住压力给我们买了新艇,他说应该用好一点的设备,用同等的器材去和别人竞争。后来我们的比赛艇说不上是最好的,但至少没比别人差多少。”韩雅琴说,这也给了队员们很大的激励, “我们都在说,一定要争气,要玩命!拿好成绩!拿了铜牌后,何振梁和夫人一起来我们的房间看望我们,说我们没让他失望,钱没白花,让欧美选手、全世界的人都刮目相看了……”
感受———项目的转折点
赛艇项目是奥运会半程过后进行的,那时候中国代表团因为金牌数量少,气氛比较压抑。 “上一届奥运会起点高,大家都希望超过上一届。但圈内人都知道:拿金牌难,守金牌更难。其实意外丢了金牌的选手,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难受。”回想当年时,韩雅琴感叹, “比赛容不得一点闪失,压力太大了。每个项目都有其难度,就比如赛艇,少划一桨速度就马上下来了,必须从头到尾都玩命拼。包括教练的压力,他们的感受甚至比运动员更深刻,弟子一上场,他们的心就一直悬着,那滋味……”
1978年至1988年是韩雅琴在赛艇上拼搏的10年。最后,她和一批队友在奥运会上“冲出去”了。 “赛艇项目前几代人的经验积累下来,到我们这里也该出点成绩了。”她说。赛艇于1959年列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然后中国选手逐渐参加各种国际比赛。韩雅琴是到部队当兵之后进入解放军划船队的,退役后也一直在该队工作,而这支队伍就驻扎在我市江北倪家堰。
在中国,赛艇项目开始广受人们关注就是在汉城奥运会之后。 “以前我们出去比赛,运输赛艇的时候,很多人看见这些赛艇都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东西。”韩雅琴称, “在这届奥运会前,我们国家队在北京怀柔备战训练时,领队就比较重视宣传,把北京的一些记者带过去看我们训练,进行了报道。而奥运会结束我们回到北京的时候,有人看见我们穿着印有‘中国’字样的运动服,就问我们是什么项目的,得知是赛艇,都称赞‘你们厉害’。成绩好了,项目的影响也逐渐扩大了。”
撰文/记者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