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极端天气频发,我们该怎么办?
稿源:  | 2008-04-17 17:35:39

  全球极端天气事件不断

  今年1月以来,一场持续罕见的低温、大雪、冰冻天气席卷全国,给我国大部分地区造成巨大灾害和损失。冰雪灾害本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灾害成灾因素日趋复杂,从去年的西藏阿里罕见雪灾到今年的北美、我国大范围雪灾,极端天气愈演愈烈。“不仅仅是雪灾,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台风、暴雨、高温等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更加频繁,灾害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气象局学术委员会主任徐一鸣研究员说。

  根据中国气象局资料,2007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0.6℃,比常年(9.3℃)偏高1.3℃,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其中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和新疆14个省(市、区)为1951年以来最高。伴随着这种异常的变暖,2007年我国气象灾害多点并发,多个历史纪录被打破。主要气象灾害呈现干旱面积大、暴雨洪涝重、城市内涝频繁、雷击伤亡多、沙尘出现集中、台风登陆多等6大特点。比如,去年的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涝;重庆、济南等地的暴雨造成严重城市内涝;东北及山东出现1951年以来最强的暴风雪(雨)天气;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全国因雷击死亡人数比前两年偏多。徐一鸣研究员说,根据上海台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变暖背景下,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的平均强度在明显增强、强台风明显增多;登陆位置有向北纬25度附近的沿海集中的趋势;我国登陆台风的登陆时段更加集中,登陆季节较50年前缩短了近1个月。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有进一步严重的趋势,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表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梗概》中指出,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等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专家们预测说,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4℃,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59厘米。而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还会更加频繁,灾害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

  提高极端天气预报能力

   “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非常重要位置。”徐一鸣研究员说。

  首先,加大投入,开展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增强防灾减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科学规划和决策中。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严格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论证制度,未雨绸缪,加强规划,科学设计,使人居环境和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远离灾害多发区、易发区和自然环境脆弱区。依据研究成果,采取更广泛和更有效的措施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御工作,降低气候变化的灾害风险。例如,根据全球气候变化下我国台风最新变化动向,可适当加强对东南沿海(特别是北纬25度附近)地区防汛抗台预案、海堤设防标准及台风影响区划等的研究和防御强台风登陆的应急能力建设。在登陆密集时段,加强防范和应对高密度的登陆强台风影响,有针对性地进行物资储备、人员转移、农渔业抢收等有效措施。

  第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应高度重视局地气候变化与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和城市化双重背景影响下,局地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例如,随着上海超大城市及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人口和经济总量的迅猛增长,“城市热岛”效应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脆弱性加大,相同强度的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将被显著放大。

  第四,气象灾害防御的部门合作、信息共享需要加强,特别是加强预警信息发布后的社会联动。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制定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政府专项应急预案,构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社会联动机制。

  第五,在加强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的气候变化意识中,应把宣传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防御极端天气灾害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新闻媒体、中小学教材等各种形式宣传和引导广大群众,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向广大民众灌输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普及救灾和自救知识,增强抗灾救灾意识,做到听从指挥、临危不乱。要在观念上变灾害的抢救为灾害的预防,建立全国性的危机管理教育、训练系统。

【编辑:周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