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校长杨丽英和她的特殊学生们。
飞飞今年8岁了,他的老家在安徽,因为脑瘫,他的智力发展不正常。在宁波打工的爸爸去年将他送到了阳明学校读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心照顾下,飞飞现在已经能够看图识一些字了。
5年来,阳明学校共收留了24个像飞飞这样有残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最大的13岁,最小的7岁。 “这些孩子是不幸的,他们更需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的学校只要办一天,就要把这些孩子收留下来。”阳明学校校长杨丽英说。
“这些孩子我全收下了”
阳明学校是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杨丽英清楚地记得5年前她收下第一个残疾孩子时的情景。当时,一名来自江西的外来务工人员找到她,说他的儿子8岁了,去年就到了上学的年龄,但因为患有脑瘫,他跑了很多地方,没有学校愿意接纳他的儿子,希望杨丽英能收下孩子。
“收不收这个孩子,我当时也直犯嘀咕。孩子智力有毛病,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呢?”杨丽英说,后来看到家长焦急和期盼的神情,她决定收下这个孩子。
孩子来到学校后,杨丽英傻眼了:孩子走路困难,大小便也不知道。为了照顾好这个孩子,杨丽英和学校的其他老师真是付出了不少心血。一个学期下来,这个孩子终于会认字了,还能算出10以内的加减法,家长高兴坏了。
从此以后,阳明学校收残疾孩子的名声就传开了,一些外来务工人员都把自己有残疾的孩子送到学校来。 “既然开了这个口子,凡是来的我全收下!”杨丽英说,5年来,学校一共收了24名残疾孩子,这些孩子有的是脑瘫,有的是先天性痴呆患者,有的患了癫痫。5年来,这些孩子没有一个中途离开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残疾孩子多了,为了统一管理,杨丽英曾想把这些孩子专门编成一个班,但后来发现行不通。学校就把这些孩子分到各个班,各个班的老师再发动学生,让健康的孩子和残疾孩子结对,让残疾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鲍爱儿老师是四年级四班的班主任,她的班里有一个智障孩子李明,12岁了还经常尿裤子,上课时还会乱跑,一不留神就跑得不见了。鲍老师每天就对李明多留心,还发动班上其他同学都来关心李明。慢慢地,同学们和李明打成了一片,李明也懂事多了,知道遵守课堂纪律了。
在校园里,记者见到了一个叫小强的8岁孩子,连路也不会走,但他看到杨校长,大老远地就敬了个礼说: “校长好!”这个孩子刚来时,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人也认不出来,但是在老师们细心调教下,变了个样。 “每当看到这个孩子,我就有一种成就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都能教育好。”杨丽英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把这些孩子教育好、照顾好可真是不容易。去年有一次,放学的时候,有两个残疾孩子跑丢了,杨丽英发动老师们找了一夜,才把两个孩子找到。有一个孩子患的是癫痫,随时都会犯病,教他的老师在教室里备着药,一旦孩子犯病了,马上把药塞到他的嘴里,然后再去叫医生。
想办一个特殊教育班
4月15日下午放学的时候,记者在阳明学校门口见到了很多来接孩子的家长。学校里有两名弱智的孩子来自同一个家庭,孩子们的父亲说,两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在老家都没有学校肯收,他就把孩子们接到宁波,先后送进了阳明学校。现在两个孩子都会写字了,他也有了信心,以后无论如何都要想法让孩子学点技术,有个一技之长。还有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腿有残疾,以前孩子连话也不愿多说,到阳明学校读书后,孩子变得活泼多了,能唱十多首儿歌,给他增加了很多天伦之乐。孩子现在很喜欢上学,这也让他看到了希望。
据了解,大部分残疾孩子家里经济条件都不好,杨丽英给部分孩子减免了学费。有的孩子因为贫困没有衣服穿,杨丽英还给孩子们买衣服或者送被子。其他学生家长知道学校里有这样的孩子,也常送来一些衣服什么的。
按照杨丽英的设想,如果有条件的话,她想专门面向这些残疾孩子办一个特殊教育班,用更好的方式来教育这些孩子。她希望那些懂特殊教育的人能一起来帮帮这些残疾孩子,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让他们的童年和快乐相伴。 (记者 边城雨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