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一位已故三年的医生至今依然让人难忘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8-04-24 14:10:14

  图:孔月波的丈夫收藏着刊登了妻子事迹的1958年的《常山报》和妻子当年的奖品笔记本。

  “鞠躬尽瘁,德音长留。”日前,得知宁海已故医生孔月波的家人准备出一本纪念孔月波的文集,宁海一位88岁的离休干部亲自送来了一幅悼念的书法作品。

  孔月波的家人告诉记者,在过去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已经收到了140多份纪念资料,包括文章、诗词、书画、对联和剪纸等,另有600多名普通群众以集体签名的方式,表达了对孔月波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带着听诊器住进医院

  2005年9月20日,正值中秋节万家团圆之际,73岁的孔月波永远地走了。在她随身携带的手提袋里,有听诊器和处方。看到这两样东西,她的儿女顿时泪流满面。

  “妈妈,您还记得您用坏了多少个听诊器吗?”女儿冯琪回忆起母亲,动情地说。2005年7月16日,孔月波带着不曾离身的听诊器住进了医院。那时,冯琪还怨妈妈太傻,因为妈妈在陷入半昏迷状态后,仍然会利用自己清醒的时段,在病床上给许多找到医院来的病人看病。

  “也许病人们还不知道妈妈那时候正在死神的手中挣扎,身体状况比许多病人还要糟糕。”儿子冯健回忆说,在他脑海里永远定格的那一幕,发生在2005年8月23日,这是孔月波这一辈子最后一次为病人看病。那天11点左右,一个来自西店的妇女抱着一个两三岁的病儿找到孔月波,躺在病床上的孔月波挣扎着为病人检查,稍一用力,当即歪倒抽搐、满嘴流血,随后不省人事。她马上就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抢救了近一个月,直到去世。也就是从那天开始,监护室的门才终于把她和病人隔开了。

  16年躺着为人看病

  1990年1月初,58岁的孔月波虽已临近退休,但仍坚持值夜班,却不幸在上班途中跌了一跤,伤了左腿股骨头。此后的16年时间里,她再也无法走路,整天只能在床榻和椅子上度过。让人想不到的是,她就算是这样,还一直坚持为上门的病人看病。

  在儿子冯健的印象中,那时妈妈出院回家,躺在小小的架子床上,左腿高高地吊着做牵引,左腿及腰背部打着厚厚的石膏。每天,妈妈就这样躺着,边上围满了病人。她侧着身子为病人做检查,书写时左手托着小木板和笔记本或处方,右手执笔写字,要拿东西时还常常需要病人帮忙。就这样,病人一个接一个,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躺在床上的孔月波前后坚持了两年半!

  两年半以后,孔月波终于可以下地了,可最多只能借助拐杖走几步而已,连坐的时间也不能太长。从此,她就用上午坐着、下午和晚上躺着的方式,继续给人看病。看到妈妈这么辛苦,女儿冯琪不禁多次潸然泪下。她清楚地记得,2004年9月29日晚,由于急着给病人看病,孔月波又摔了一跤,造成右手腕骨折。但是,第二天妈妈竟然用一块硬板绑在右手腕上,坚持用疼痛无力的右手和左手交替使用为病人看病,豆大的汗珠从她的额上不停流下来……

  18天治好537名病人

  孔月波1932年出生在宁海南门,1956年从杭州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原杭州医院工作,1958年11月随丈夫前往广东,1969年回到宁海,曾先后在当地西店医院、城关医院和县人民医院工作了30多年,在百姓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她在没有被列入候选人名单的情况下,连续被群众推选为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宁海县人大代表。

  冯琪告诉记者,今年9月20日是孔月波逝世3周年纪念日。上月,全家人有了一个为孔月波出版纪念文集的想法。孔月波有一个特点———行胜于言,做了好事自己从不提起,常常是事后别人来感谢了,家人才知道。像家里有一个相框,上面写着“赠‘白求恩’式大夫孔医师”,落款是“西店双山大队冯福宝于1969年11月20日”。最近,冯琪通过爸爸冯正冠收藏的一份1958年7月的《常山报》的报道,才知道妈妈年轻时曾带领一支5人组成的省血防工作青年突击队,在当时血吸虫病最多的衢州常山白石、钳口等地,每天每人平均只休息两个小时,日日夜夜守护着病人,硬是用18天时间诊治好537名病人。而突击队队员们每个人的腿都因长时间站立,肿得连鞋子都穿不进去,孔月波更是累得昏倒在办公室里。事后,中共常山县委防治血吸虫病五人小组办公室奖给孔月波一本笔记本。

  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心中只有老百姓的孔月波医生》、 《怀念一位医德高尚的好医生———孔月波》……指着客厅里的一大堆资料,冯正冠说,这些都是群众自发提供的,他们中,有些是孔月波的同事和朋友,有些只是孔月波50年从医生涯中所接触过的普通病人。

  为什么一本个人纪念文集能拨动这么多人的心弦?宁海大佳何卫生院院长吕安庆在回忆文章中动情地写到,因为孔月波把一生都献给了卫生事业,她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待病人如亲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据吕安庆回忆,上世纪70年代他还在读小学时,每隔一段时间,孔医师都会赶20多公里的路,定期从县城到他村里的医疗站坐堂行医,以母亲般的责任心、爱心、耐心,为每一位病人精心诊治。同时,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吕安庆在文章中写道: “孔医师虽然离开我们了,但她以服务病人为天职的精神仍值得我们去学习,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今天,我们深切缅怀孔医师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诚恳地邀请您在百忙之中为出版该文集撰文。”在宁波的老同志傅能健也发出了这样的倡议。他告诉记者,他觉得孔医师那种为了卫生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应该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记者王霞开)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