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汤碧琴通讯员江浩波
机器上的胶质板形辊常因磨损导致曲线变形,从而引发绞带断裂事故,生产节奏往往被打乱。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轨钢分厂丁作业区工人罗劲松,通过革新改造,推出了“边部屏蔽轧制”操作法,使胶质板的形状得到有效控制,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宝新”不久前举行的创新成果发布会上,这项先进操作法以罗劲松的名字命名,并在全厂推广。
谁的操作法先进就以谁的名字命名。以主创人员的姓名来命名先进操作法,是“宝新”的一大创新。自2003年以来,宝新公司已推出15个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20多位职工获得了冠名权。
令丁作业区的工人们感到自豪的是,在这些被命名的先进操作法中,有4项就出自于这个作业区,5位职工获得了冠名权。
作业区工人沃海波,是公司唯一连续两次获得操作法冠名权的职工。当年,企业花2亿元进口了一台轧机,没想到在使用时却遇到技术瓶颈,影响了产品质量。几年来,公司技术部门想尽办法却苦无良策。在经历几次失败教训之后,沃海波摸索出了一套解决办法,既能有效防止1CR中间辊拉毛,又延长了支撑辊和中间辊的使用寿命。“沃海波防拉毛操作法”———宝新公司首项以工人名字命名的操作法由此诞生了。此后,他又用两年时间与同事卓浩一起发明了轧机板形控制法,使操作工可以有效识别各种原料,大大减少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该作业区工人李岳锋发明的“支撑辊轴缺陷判别法”同样精彩。针对轧机支撑辊轴承维护难度大的问题,李岳锋找到了解决办法。运用他的操作法,可以对表面出现裂纹或者因事故后产生的损伤区在退火状态下,对轴承能作出有效的处理和判别,从而大大降低了轴承的报废率,为公司节约费用90万元。
伴随着一个个技术难题的攻克,企业经济效益得以不断提高。他们为赶超欧日的不锈钢轧制技术,推出了轧制数学模型的精细优化工艺,目前已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80万元;他们推出不垫纸轧制新工艺,既省料又增效,每月可提高经济效益105万元……
团队名片
作业区共有技工30名,平均年龄28岁。2007年被评为公司“十佳精益型班组”,2008年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作业区工人感言
对劳动生活的热情和追求,是当代产业工人不变的情怀。在技术创新大潮中,有我们激起的朵朵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