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企业打不响自己的品牌,那么注定只能赚很少的钱,只能做别人的雇佣军!”在长期与外商打交道的过程中,沈国强深有体会,说此话时一脸凝重。不过,让他得意的是,用了一个小小的谋略加上五年的时间,他把自己的企业品牌“曲线”推销到了欧美市场,使之在欧式低压插座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5%!
提起沈国强,在中国插座业内可是知名度很高的人物。这位我国首家电源连接器行业协会的倡导与组织者、慈溪市电源连接器行业协会的名誉会长,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有效地缓解了行业内多年来无序竞争的局面,成立了国内插座行业首家行业协会,一年内,他带领同行先后成功地对输往欧洲的插座进行了三次提价,总涨幅高达40%以上。
他是最早关注欧盟“双绿指令”、又是较早地运用汇率锁定的企业家之一。
今年55岁的沈国强是土生土长的慈溪人,从小艰苦的家境锻炼了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
1995年初,他从上海朋友那里第一次见识了欧式低压插座,立刻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喜欢拆拆装装的沈国强对朋友说:“借我两天研究一下。”他把欧式插座带回家研究了透,从中,他隐隐嗅出了商机———这种低压插座,国内尚没有企业生产,而欧美国家对此的需求量很大,而他的工厂完全具备生产实力。
他向朋友进一步打听,才发觉“水很深”———国外对于插座等电子产品的安全性要求极严,需要通过权威认证。尽管门槛很高,他还是决定试一试。一方面,他用现代化设备开始生产欧式插座,另一方面通过上海朋友向国外机构申请认证。
半年后,认证通过了。1996年,他带着认证证书和产品南下香港,参加了国际电子展,没想到一炮打响,签约的欧美客户竟然排起了队,让沈国强应接不暇。
1997年,宏一电器的欧式低压插座销售规模就突破了1亿元———小小插座能做得这么大,在当时并不容易。而到2007年,“宏一”的销售额已突破12亿元,在全国同类企业中属于佼佼者。
最让老沈得意的是, “宏一”插座已经覆盖了欧美主流市场,进入了宜家、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大卖场,在同类产品拥有较高的占有率。
而在这背后,缘于老沈一个小小的“中国式智慧”。
2000年,为欧美客户OEM的宏一电器决定打自己的“宏一”牌,沈国强对此有切肤之痛,欧美大超市卖的低压电器很多是宏一生产的,但却打上国外企业的商标,大把大把的利润被外商赚去了,宏一只能赚代工的几分几厘钱。
当年,宏一向所有欧美客户宣布,如果客户愿意打“宏一”的品牌,价格可以下浮五个点,而且交货工期缩短一半以上。一时间,一些大牌公司暂停了与“宏一”的合作,而一些中小规模的企业觉得有利可图,加大了合作量。慢慢的,在欧美市场上,打着“HongYi”牌的欧式插座多了起来, “用了大约五年的时间,我们在欧美的市场份额达到75%。”老沈“狡黠”地一笑———当很多企业用大笔的资金“砸”出品牌知名度时,宏一几乎是“不动声色”地打响了自主品牌。
未雨绸缪应对欧盟环保壁垒
近年来,欧盟、美国等常常为中国企业设置环保技术壁垒。在国内电器行业中,沈国强是最早关注欧盟“双绿指令”的人,其应对经验成为国内同类企业效仿的蓝本之一。
2002年底,一位经销商急匆匆地告诉沈国强,他在欧盟工作的父亲正在参与起草一份与环保有关的指令。沈国强听后,当即要求这位经销商打听虚实。没多久,该经销商设法弄到了一份草稿,通过邮件发给了沈国强。沈收到后,立即组织专家对这份尚不完善的草稿认真研究。对照要求,他将公司的生产原料拿到瑞典逐一进行检测,光检测费就花了30万元。
这份草稿事后证明就是欧盟ROHS指令和WEEE指令的雏形。沈国强迅速召集原材料供应商,表示为应对欧盟环保指令需提前调整自己的产品。没想到,一些供应商当即反对,不愿意配合寻找新材料。沈国强没有等,他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各地寻找替代材料,到2002年底,“宏一”已找到了所有的替代材料,可以按照欧盟这两个指令的要求生产了。
2003年2月13日,欧盟公布出台了WEEE和ROHS指令,“宏一”由于准备充分、提前达标,不但没受到影响,反而销售更入佳境。 “做企业不可太贪,不要光顾眼前利益,而应该多想如何规避前面可能遇到的风险。”老道的沈国强颇有心得。
今年多花1200万元创新研发
“今年我们将多花1200万元,用于企业的创新研发,关键要将产品结构升级调整。”老沈坦言。
在展示厅里,记者见到售价1000元一个的智能插座,这是带TV、电话功能,兼容电脑USB接口,并带有雷击保护功能的综合插座。 “像这样的高档插座,今后会越来越多。”老沈说,他一直考虑的是“中国制造”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慈溪有很多第一次创业成功的制造企业,过去靠勤劳、吃苦、头脑活络,吃上了‘头口水’,但目前竞争环境在变化,风险加大,现在要成功更多地要靠智取、靠创新。” (记者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