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贯彻省委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决定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入实施“富民”、 “育民”、 “惠民”、 “便民”、 “健民”、 “安民”等六大民生改善工程,进一步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建设更高水平、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实施意见》的具体内容,昨天,本报特别邀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祥对《实施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
人民生活更加宽裕
原文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分配差距逐步缩小,中等收入者比重明显提高,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到201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
解读实施“富民”工程是改善民生的基础,也是前提,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经济实力的提升,就无法切实地改善民生。而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实施“富民”工程,就是要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在当前要大力弘扬创业创新精神,鼓励群众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拓展增收渠道、优化收入结构,使更多群众实现创业增收。同时积极扩大就业,健全就业帮困长效机制。
数据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市财政投入再就业专项资金13.2亿元,年均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有26.54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消除“零就业家庭”1675户,已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以内。
市民素质全面提升
原文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深化拓展,文化大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到2012年,实现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以上。
解读“育民”工程是一项素质工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创业创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这项工程中,提出发展均衡教育和素质教育,关注不同群体的就学问题,使广大群众从“读得起书”到“读得好书”,再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要加快培养符合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数据我市教育在解决“有书读”的基础上,向读好书又迈进了一步,教育公平得到了较高程度的维护。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仅去年全市教育支出就达到59.1亿元,同比增长25.9%。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保持在100%和99.9%,普通高校录取率达到81.77%。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目前教育扶持政策正逐步扩大到欠发达乡镇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全市共有21.4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其中60%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
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原文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保障制度互通衔接,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公共福利。
解读“惠民”工程是民生改善的基本要求。当前重点是以推动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和谐企业创建”为抓手,提高各类人群的参保率,努力实现从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向保障人群全覆盖转变。逐步建立全市社会保险相互衔接、合理互通的渠道。今后,我市还将积极研究“大都市圈”社保流转机制,即使参保人员在“上海(长三角)大都市圈”和“宁波(浙东)大都市圈”范围内都可享受相应的政策保障,这样将更好地促进我市与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融合。
数据近年来,我市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全覆盖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目前,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97.04万人、151.75万人、95.8万人、169.96万人和92.87万人;社会保险待遇逐步提高,人均养老均达到1264元/月,失业保险金达到595元/月;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实质性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社区达371个,占社区总数的87%,已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1个。全市有福利机构172家,每万人拥有床位数达40张。
公共服务不断健全
原文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交通出行、供水供气等条件显著改善,到2012年,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普遍达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社区服务、社会化服务、政务服务更加人性化,群众生活更加便利。
解读公共服务领域是与民生关系最密切、最直接,也是群众最能实际感受的一项重要内容。打造“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环境不仅是广大群众的需求,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这些年来,我市对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非常重视,创新服务机制,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条件和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尤其是在公共卫生、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社区服务和社会化服务平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城区公交综合改革、 “81890”服务模式的推广等等。同时,政府服务意识在不断强化,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务公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也是今后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
数据去年,仅全市财政用于卫生事业的投入达到22.6亿元。截至去年,全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78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0%以上,基本建成“社区卫生十分钟服务圈”。去年,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全市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52%以上。全市121家乡镇卫生院第一轮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
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原文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符合条件的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到2012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15天以上,市区人均公绿面积达到12平方米,建成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解读人居环境改善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住房保障方面,当前应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全面实施廉租房制度,规范发展经济适用房和住房改造,多途径增加保障性房源供给。实施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制度,增加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投入,提高农村住房保障水平。
数据截至去年,全市累计为4804户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保障。自2002年以来,全市以建成经济适用房约143万平方米,目前在建经济适用房77万平方米。老三区累计完成非成套房改造总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此外,目前余姚、慈溪、镇海和鄞州正在进行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已落实建设用地开工建设和今年开工建设的建筑面积共计66.90万平方米。
社会管理和谐有序
原文平安宁波、法治宁波建设成效明显,民主政治和社会法治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安全体系日趋完善,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0%以上。
解读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市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也是各类矛盾凸显期。近年来,我市“平安宁波”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尤其是在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且各地“和谐促进会”等社会融合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数据自2004年市委市政府开展“平安宁波”建设以来,全市心房总量、群体性事件、刑事发案率连续三年呈下降态势,全市安全生产事故总量、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连续三年实现“零增长”,人民群众安全感稳步提高,2005年至2007年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分别为94.65%、94.66%、96.8%。去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平安市”,全市11个县(市)区成为“平安县(市)区”,首次实现平安满堂红。记者诸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