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新四军老战士:让跨海大桥见证"红色记忆"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8-05-09 12:28:18

  杭州湾跨海大桥,让天堑成为连接苏沪甬的通途。然而,你可知道,杭州湾,曾是一万多名新四军战士南来北往的 “红色通道”?

   

  而今,当年站立潮头的战士早已头发花白,但当年帆影点点的烽火岁月却不曾褪色。老人们在欣喜于“世界第一桥”试运营通车的同时,也有一个心愿———让大桥见证那段红色的“记忆”。 

  杭州湾曾是“红色通道” 

  “大桥栏杆涂着的红蓝黄绿青橙紫七种颜色中,数红色最有历史的厚重感!”昨天,江北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今年83岁的林修鸿老人告诉记者,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陆上的铁路和公路均被日本鬼子控制着,杭州湾曾是新四军战士南来北往的惟一通道。 

  据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提供的材料显示,从1941年4月宁波被日军攻陷后到1945年日本投降,新四军战士曾在杭州湾各有一次大规模的南下和北上。而在这两次大规模的行动之间,小规模的渡海行动数不胜数。 

  第一次是南下,发生在1941年5月至当年的10月。 

  当时,900多名来自上海的新四军战士在接到中共中央华中局的电报指示后,分7批从洋山港附近的芦潮港乘当地渔民的小帆船,渡过杭州湾,在慈溪庵东相公殿登陆,来宁波进行敌后抗日斗争。 

  “这批战士是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批力量。”据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王泰栋介绍,这900名战士加上1942年6月华中局派遣过来的300余名新四军干部(他们当时在慈溪掌起镇的古窑浦登陆),联合当地我党领导下的500余名武装人员,后来成为威震四明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第二次是北撤,时间是在1945年9月底到当年的10月10日。 

  由上述1000多人发展起来的“浙东三五支队”,此时已发展到1.5万人,他们当时分数批乘坐300多艘渔船从慈溪一带渡过杭州湾,北上参加解放战争。这些浙东的英雄儿女英勇善战,其中的数千人牺牲在北方的大地。 

  “我们班北撤时全是三北人,大家平时交流都讲宁波话,但到1947年的时候,除了班长和我,其他人都不在了。”79岁的徐大年记忆深刻。 

  大桥能否留点“红色记忆” 

  正因为这段难忘的“红色记忆”,多年来,宁波和上海两地当年曾经渡过杭州湾、奔赴战场的新四军老战士对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一直十分关注。 

  “当年,我们渡过杭州湾为的是民族独立解放和社会幸福,如今,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同样是为了社会的幸福。把‘红色通道’变成‘金色通道’也是我们当年的梦想,能不开心吗?”79岁的肖林称,他是1941年第一批从上海浦东经杭州湾南下到宁波的新四军老战士。从大桥开工建设开始,他每年都要和一些宁波、上海两地的老同志到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工地上去走走看看。上个月,他和几个老同志特意去大桥上走了一遍,看着当年自己渡海奔赴战场的地方如今已然长虹卧波,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当晚我一个晚上都没睡好,开心啊!” 

  在开心之余,两地的老同志心里也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能否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留点“红色记忆”? 

  “当年,新四军登陆的慈溪庵东相公殿、掌起镇古窑浦分别建起了纪念馆、纪念碑或陈列室,真希望杭州湾跨海大桥上能留下一点‘红色记忆’。”王泰栋告诉记者。 

  2006年,上海市原副市长庄晓天在了解了这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后,挥笔写下“红色通道求民族解放金色通道为民族复兴”。同年,亲历过当年烽火岁月的中共浙江省委原书记薛驹更是直接提出了殷殷心愿——— “杭州湾跨海大桥不能没有红色印记”。 

  事实上,早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始动工的时候,沈宏康、乐子型等老同志就已谋划将来在大桥的合适位置建造纪念性建筑来纪念这段惊涛骇浪的红色历史,并且连图纸都设计好了。 (记者梅子满/文龚国荣/摄) 


  图1:昨天下午,数名新四军老战士在大桥畔指点“红色通道”。

  图2、3:薛驹和庄晓天分别题词。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