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企业正在为过去一年成为德国的“最大茶叶进口国”、“最大机械进口国”等头衔举杯欢庆时,德国企业已将这些“中国制造”再加工后出口到上百个国家,赚取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德国人把这种用“中国制造”赚外汇的新现象称为“高技术加工出口”。
加工“中国茶”出口94国日前,《环球时报》记者从德国茶叶协会获得信息,2007年德国茶贸易在世界市场上更进一步。“德国制造”的茶叶远销94个国家,达到2.4万吨,既有绿茶、红茶,也有水果茶、药茶等。来自德国的茶专家在国际上也颇受欢迎。
德国从不生产茶叶,怎么有这么大的出口量呢?原来,德国企业出口的茶全都来自世界各地的产茶国,只是进行了再加工。而中国就是德国茶叶最主要的进口国,去年达到12370吨,占进口总量的25.5%。德国其他茶叶分别从印度、斯里兰卡、印尼和非洲进口。
德国茶叶协会目前有近50家茶叶贸易和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年销售额都在100万欧元左右。该协会负责人拉埃奈对记者说,随着人们对茶的健康作用日渐肯定,世界各国掀起喝茶热,德国政府近年来非常关注“茶经济”。
他说,最近两年中国茶叶各项指标都已超过欧盟标准。德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也越来越多,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直接买中国散装茶叶;二是德国企业到中国选茶农合作生产。
位于汉堡的爱乐丝茶叶公司的负责人弗利克告诉记者,茶叶从中国进口到汉堡后,他们会把原茶磨碎,然后利用特殊工艺,制成袋泡茶。这些袋泡茶的品种有20多种,比如绿茶、红茶、花茶、感冒茶和水果茶等。目前他们加工的有机茶也呈上升趋势。这些包装后的茶叶一半在德国连锁店、零售店、宾馆饭店销售,一半销往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非洲等地。
记者看到,这些中国茶经德国企业加工后,都变成标着德国品牌的德国茶,连产地也标成了“德国制造”。弗利克说,如果把中国茶直接放到茶叶专卖店,很少有人问津。因为欧洲的茶文化和中国的茶文化不同。
“中国制造”变成“德国制造”实际上,“中国造”变成“德国造”并不是个别现象。在德国大型食品企业米勒尔公司加工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将中国进口的成吨大蒜,剥皮加工成蒜粉、大蒜罐头、大蒜酱、蒜油、大蒜面包等。而在另外一个车间,中国产的小葱正被烘干,制作成瓶装葱干。当记者问及“为什么不直接从中国进口类似产品”时,该公司质量监管说,中国产品没有相应的食品“通行证”。
近几年,国内媒体报道欧洲掀起“中药热”。的确,调查显示:有73%的德国人会经常采用草药类药物进行治疗。然而,当记者问及德国药店联合会主席彼得斯时,他竟说不出哪一种是从中国进口的中药。原来,2004年通过的《欧盟传统草药法》规定,进口到欧盟的中药需证明在欧盟成员国应用15年以上,同时证明在第三国应用30年以上,才能正式注册。目前,300多种传统中药被注册成德国草药。很多德国药厂从中国进口半成品中药再加工。像全球药企巨头???德国马博士药厂就用中药制成了治疗便秘的植物药,甚至还正式抢滩中国。据彼得斯介绍,欧洲市场的草药产品销售中,德国加工生产的“中药”占总销售额的25%左右。
更令人吃惊的是,作为机械制造王国,靠“中国制造”借鸡生蛋的德国企业也不少。比如中国生产的电动工具占了德国市场的90%,其中大部分都为一些世界名牌贴牌生产。一台汉特尔切割机,德国企业从中国进口的价格是30欧元,包装后便以600欧元出售给西方。
虽贵为“汽车国王”,但不管是大众还是宝马、奔驰汽车,其“内脏”几乎都塞满了“中国制造”的配件。即使是标着博世、大陆、马勒的德国品牌零部件,也很多是从中国贴牌生产的。德国汽车商“组装”完汽车后,再以高出成本数十倍的价格销往中国等国家。难怪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是否到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采购和发展关乎德国汽车业生死存亡。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阿尔迪、欧倍德等大型超市和专业店里,“中国制造”也顿时消失。这些商店在中国集中采购的产品,很多只有德国进口商的标识。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