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国军昨日带着礼品等物来到姚阿毛的家,看望潘云仙(左一),右二为姚阿毛。(记者 李岩宏 摄)
本报记者朱和风通讯员张霞波
精神的感召力是惊人的。宁波王龙集团董事长王国军多年来寻找李信国的那份执著,感染着集团一位默默无闻的员工姚阿毛。昨天,笔者在王龙集团采访时,听说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姚阿毛说: “我是深受王国军知恩感恩、报答社会的义举影响才这样做的,如果没有王国军为我创造条件,我要报答‘义姐’和她的家人也是难以实现的!”
落难金华结识“义姐”
姚阿毛19岁那年,正逢“文革”时期,有一天他在风口吸烟,因燃烧的烟头烧坏了“林副统帅”的画像,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送到金华某劳改农场改造。在戒备森严的农场,19岁的他每天在户外从事着重体力劳动,超体力透支使他浑身像散架一样,而饥饿又使得他常常眼冒金星。在饥饿的折磨下,他看到农场种着的黄豆,常偷偷地摘下来就直接充饥。有一天傍晚,他看到一位20多岁的农妇隔着铁丝网向他示意,问他小小的年纪怎么来到这里。在举目无亲的农场,姚阿毛像碰到亲人一样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从此之后,这个农妇趁监管不注意的时候,隔三岔五地给他送来玉米、面饼和饭团,让他充饥。当狼吞虎咽地咀嚼着食物时,他心存感激地说“恩人大姐,以后有机会我会加倍报答你”, “大姐”总笑着说“你能吃饱就好”。
劳动改造结束后,姚阿毛被留在农场工作,那时他才知道这个叫潘云仙的农妇家里也并不宽裕,她和丈夫育有五女一子,靠几亩山地艰难地过日子。而为了使他感到人间的温暖,潘云仙那时是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他吃的。 “文革”结束后,回到老家的姚阿毛得到平反,他到镇海炼油厂等地打工并建立了家庭。后来,他常告诉家人,自己在金华还有一个‘义姐’,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找到她。
王国军义举感动了他
2001年12月,52岁的姚阿毛结束了在宁波各地20多年的打工生活,回到小曹娥镇人和村。他感到自己身体还行,试着想在附近找一份力所能及的活赚点钱。有一天,他去人和村老年人活动室看朋友,正巧碰到了王国军的父亲。老人拽着姚阿毛的手说: “阿毛,我儿子阿军知道你在外颠沛流离多年,很惦记你,说你如果喜欢去他公司工作,马上可以安排。”当时,姚阿毛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50多岁的人在一些厂里早就下岗待业了,自己去了还能干什么?抱着试试看的念头,他来到王龙集团。当天,王国军就安排他在装卸车间工作。
在装卸车间,王国军嘱咐车间主任和工人们,要照顾姚阿毛,干不了的体力活不能硬让他干。良好的工作环境、不薄的经济收入,使姚阿毛再次尝到了人间的温暖。去年春季,他听一起工作的同事说,王国军在黑龙江七台河市的一些媒体上登广告,寻找一个23年前帮助他在山西看病的宁波知青李信国。王国军千里迢迢寻找恩人的义举,感动了姚阿毛,他想起了自己的“义姐”潘云仙,这么多年来,不知她过得还好吗?去年10月,他踏上了赴金华罗埠镇下郑村寻找“义姐”的路。
当他一路打听来到潘云仙的家时,脸上已爬满沟壑一般皱纹的潘云仙也认出了他这个“义弟”。他们沉浸在久别重逢的喜悦中。当姚阿毛问起“姐夫”老郑和“义姐”的孩子时,潘云仙神情忧郁地告诉他,丈夫早已去世,儿子从部队退伍后,借债10万元办起了养猪场,谁知一场瘟疫,养猪场里的猪全死光了,现在儿子躲债在外地。她靠几个女儿的接济,过着艰辛的生活。听了“义姐”的诉说,善良的姚阿毛流泪了,他当场作出一个令人惊诧的决定: “大姐,你跟我去余姚,我供你晚年生活,把儿子找回来,我介绍他到王龙集团工作,我们的董事长王国军可是个好人!”
去年10月15日,姚阿毛将潘云仙的儿子郑乔军和儿媳接到余姚小曹娥镇人和村,让他俩免费吃住在自己的家里。第二天,他又通过王国军,把郑乔军小两口介绍进王龙集团工作。安顿了潘云仙的儿子儿媳后,姚阿毛又踏上去金华的路,践行接“义姐”来自己家里的承诺。来到金华,潘云仙说: “大弟,你已帮了大忙,余姚我就不去了。”姚阿毛对她说: “姐啊,没有你,我当初不是饿死也会饿出胃病,你是我的恩人,你要跟我一起去余姚生活。”拗不过义弟的一番盛情,潘云仙总算同意了。当天,就在潘云仙独自赶集去买外出的生活用品时,她竟遭遇车祸得了脑溢血,要送到兰溪动手术。当时,姚阿毛身上只有一千多元钱,动手术却需要三四万元钱。为了“义姐”的生命,姚阿毛对潘云仙的女儿们说,这手术一定要动,钱大家想办法。当天,姚阿毛打电话让家里的人汇钱,拿出了他省吃俭用积下来的5000元交给医院。 “义姐”住院期间,他陪了6个昼夜。
潘云仙的病情稳定后,姚阿毛才离开她。走的那天,他对“义姐”说:“过年后,我就来接你去余姚!”
义薄云天感人至深
昨天,笔者来到小曹娥镇人和村姚阿毛的家时,王龙集团董事长王国军和集团的几位领导,正带着礼品来看望66岁的潘云仙。王国军告诉笔者:“阿毛为人厚道,他当初拿出5000元钱给‘义姐’看病,体现了知恩图报的美德!”见到我们,正带着小孙子玩的潘云仙噙着泪水,嚅嗫着说: “‘义弟’比亲弟还亲呵,我是2月份来到这里住的,不用干活,不用操心,阿毛尽买我喜欢的菜,想不到晚年还有这样的幸福生活。我当初只是出于同情给阿毛送些吃的。这么多年来,他还记得我这个老太婆,难得啊!”说话间,里屋走出潘云仙的儿子郑乔军和妻子小邓,他俩异口同声地说:“‘舅舅’是个好人,我们从去年11月15日带着儿子来到这里后,他就介绍我俩在王龙集团工作,还帮我儿子在附近上了幼儿园。上月20日,我们因为有了几个月的积蓄,才主动和‘舅舅’ ‘分家’吃饭,以前都是免费吃‘舅舅’的,而现在住的房子‘舅舅’也不收一分钱,我娘还是吃住在‘舅舅’家里,‘舅舅’虽然不是我们的亲人,但胜似亲人啊!”
姚阿毛的邻居们也纷纷对我们说: “阿毛这人厚道,知恩图报!”
姚阿毛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的心里惦记着的是“义姐”,忘不掉的是在他落难时“义姐”接济他的恩情。他说: “一个人在落难时得到别人无私的帮助,是会永远铭记在心中的,这种感受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潘大姐把一家人省下的粮食给我充饥,如果被监管发现,就是同情反革命,她会被押上台批斗,但她善良、慈爱,冒着如此大的风险接济我,现在我在王国军的关心下,收入不错,生活条件好了,提供帮助也是应该的,一个人如果知恩不报,做人一钱不值!”
当我们采访结束时,古道热肠的姚阿毛再三补充: “如果没有王国军的义举感召,如果没有王国军提供我帮助潘云仙儿子儿媳解决工作的便利,我要感恩也是心有余力不足,要感谢的人应是王国军!”
宁波王龙集团董事长王国军知恩图报、回报社会的义举感动着人们。我们的读者读了“王国军感恩故事连续报道”后,有何感受,可以拨打本报的热线电话87000000或加入我们的QQ39113597,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