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村村通”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毛岙村村民孙朋德高兴得合不拢嘴,一条通村公路彻底改变了他和村民出售山货主要靠肩挑背扛的历史。亮丽的村道,如何长久地造福于民?答案是加强养护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为使“民心路”成为“长久的致富路”,江北区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在宁波市率先探索出1+3模式。
1+3模式,即以《宁波市江北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为主,《宁波市江北区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管理办法》、《宁波市江北区农村公路小修保养技术要求》、《宁波市江北区农村公路管理考核办法》三者辅助,提出建立全新的长效养护机制:区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公共财政为资金投入主体,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为主的管理养护机制。
点多、面广的农村公路,资金不足是养护的最大“瓶颈”。在1+3模式中,该区提出按照“县乡自筹,省市补助,多元筹资”的原则,建立区、镇(街道)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机制,多渠道地筹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此外,区财政将为农村公路“买单”,每年每公里给予一定的养护补助。
为调动农村公路养护的积极性,1+3模式提出,实行区政府、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区公路管理机构及农村公路养护站三级考核机制,将抽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对第一、二名的镇(街道)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
目前,江北区已初步形成区、街道(镇)、村三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体系。各镇(街道)为每条“村村通”道路请了“路保姆”,分段进行承包,确保农村道路的安全、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