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檀传才通讯员陈琼)为有效预防控制手足口病,切实保护广大群众,尤其是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结合我市实际,昨天市卫生局出台了手足口病的社区及家庭防控方案。
该方案明确规定,社区责任医生(含乡村医生)、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对辖区内的儿童(重点是5岁以下婴幼儿)疫情防控和环境卫生实行包干责任制,社区责任医生(含乡村医生)、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为包干责任人。包干责任人员一定要做到“八包”:
包宣传,做到防控知识家喻户晓。包干责任人要走村入户,深入儿童家庭,发放宣传资料,广泛开展疾病防治知识宣传,告诫家长在疾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群众了解和掌握疾病的防治方法,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和自我防病能力;包发现,及时掌握病情。包干责任人要及时排摸掌握包干区内包干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流动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加强对流动人口聚集点、托幼机构、有疫情区域等的主动监测,指导和督促托幼机构、小学落实晨检制度,落实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要主动排查,及时掌握动态发病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包送诊,确保及时救治;包治疗,防止疫情扩散;包巩固,防止病情反复;包隔离,加强家庭卫生指导;包调查,协助疫情处置;包环境,消除卫生死角。
另外,手足口病病人居家隔离管理办法规定,居家隔离病人由包干责任人做好居家隔离病人的管理工作和以儿童为重点的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工作。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每日将辖区内网络直报新增病例(包括新增出院病例)告知包干责任人,尽快开展居家隔离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调查必须在24~48小时内完成。
包干责任人须督促病人严格按照隔离期限及有关要求进行居家隔离治疗,病例应隔离治疗至主要症状消失,热度及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消退,若病人为托幼儿童或学生,再延长1周(隔离期应大于发病后10天,托幼儿童或学生须大于14天)。发放隔离告知书和解除隔离通知书,托幼儿童或学生须凭解除隔离通知书方能返园(校)。
同时,包干责任人了解和掌握病例的病情进展情况,建立每日联系制度,填写《手足口病病人居家隔离情况记录表》,记录表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留存备查。包干责任人指导病家做好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家居用品和玩具等的消毒工作。各地要加强对病人居家隔离管理工作的检查督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十问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病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单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症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