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已经有160多年历史的大岙舞龙,是我区横溪镇文化特色之一。一百多年来,它用自己独有的方式积淀着自身特色。如今,大岙舞龙已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积极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说
大岙村一些上年纪的老人说,160多年前,大岙人就开始运用舞龙这种形式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了。大岙舞龙还有一段迎龙取水的美丽传说。传说中金峨山上有条金峨老龙,旧时每逢干旱,当地的百姓就会去金峨山迎龙取水、求龙降雨,后来果然下了一场大雨,缓解了旱情,解救了百姓。人们为了感谢金峨老龙的恩典,村民自发组织起了舞龙队,演了三天三夜的龙王戏。160多年来,舞龙习俗就这样不断发展并被沿袭下来了,从未间断过。
据了解,大岙舞龙以“圆、活、美”而闻名。1965年建军节,大岙舞龙队在市人民大会堂与中央歌舞团、上海歌舞团等专业艺术团同台献艺,博得观众阵阵掌声。七十年代中后期,沉寂十年的传统龙舞被一群青年从上辈舞龙人的记忆中重新捡拾了起来,为首的就是大岙村民任海康。作为村里第五代“龙头”,任海康和他的同伴将传统龙舞发扬光大,成为当地最有名的一支舞龙队。1999年,大岙金龙、神龙代表省里进京参加了“国安杯”迎澳门回归全国百龙大赛,并在众多舞龙队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了金奖和银奖。
精彩
大岙村目前有东海金龙队、神龙队、少年龙仔男女龙舞队共四队,队员50余人。民国时,村民任林根将原用珍珠串成的珠龙改制为布裰的布龙,龙身多为九节,也有十三节龙。但如今的大岙龙,都是九节龙,外型美观别致,龙头彩绘闪光。据了解,大岙布龙主要材料是竹篾、木棒、细铁丝、布料、塑料泡沫等,龙节内用竹篾扎成,龙身用细钢丝支撑,龙身长17公尺,圆径28公分,龙头重2公斤,九根木棒与龙体相连,表演着执棒而舞。舞蹈动作变化多样,技巧高,速度快,难度大,整套动作波澜起伏,体现快、灵、活的舞蹈技艺,创出了龙出世、梅花结顶、回龙身、小四龙、翻龙肚、四方龙、四门龙骨、摇龙船、滚地龙、两节摇船、连跳龙、龙门阵、龙打结、大四门等20多套的动作,表演时间有20分钟左右,一气呵成。
54岁的任海龙,现在正承继着大岙舞龙的这一传统。他回忆说,自己在27岁的时候就开始了舞龙生涯。“每舞一次龙,至少要出两桶汗”,任海龙说,“舞龙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体力活。”
钟情
一种文化,有了传承才有希望,而现在的局面是,舞龙者普遍年长,很少有年轻人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对此,任海龙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现在主要是缺人,一条龙基本上要有9个人,如今队里都是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在舞,年轻人兴趣不大。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人忙着赚钱,没有精力花在这纯粹是业余消遣的‘舞龙’上。”任海龙担忧地说,“希望政府能成立一支专门从事舞龙的队伍,如果把舞龙当工作,我相信会有许多年轻人会更愿意加入。”
现在的任海龙每个礼拜都会抽空去大岙小学和横溪镇中心小学,教那些小孩子舞龙,并在村小学成立了舞龙队。他相信,这些小学生中会有人愿意投入到舞龙事业中去,最终继承和发扬舞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