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经济
专家:抑制通胀不容乐观 综合治理有待深入
稿源: 经济参考报  | 2008-05-16 10:15:22


5月12日,一位合肥市民在超市选购生活品。新华社记者:李健 摄


甘肃省陇南市努力做好各项生活必需品供应,确保因汶川地震而受灾的群众生活不出问题。5月13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居民在一个菜市场内买菜。 新华社记者:韩传号 摄 编者按:国家统计局5月12日公布,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5%,涨幅较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面对CPI的高位反弹,反通胀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采用何种手段应对通货膨胀,经济学家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李扬:用综合性政策治理物价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治理中国当前物价上涨应该利用综合性政策,而不能仅仅依赖需求政策。

  李扬表示,中国现在的物价上涨相当程度上不是货币制度导致的,也不是需求因素,而是供应因素。这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国内,一方面是国际市场冲击。

  李扬说,当前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供应面,反复不断地在需求面进行调控,不但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且会带来副作用。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含义是要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定,为解决各种主要来自供给面的问题创造必要条件。

  他认为,要真正从紧,使其充分发挥效力,惟有全面、加速推进金融改革。彻底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让央行彻底摆脱其货币供给操作与外汇储备动态的联系,进而实行外汇资产的多样化;提高央行的独立性;改革货币政策工具;认真研究并尽快公布我国货币供应统计的新口径,增加M3;尽快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政策发挥作用的环境等。

  “我们显然很难只是用需求政策,而货币政策是很重要的需求政策,不能用这一种政策解决复杂的来自供应方面的问题。我觉得当局已经形成共识,认识到成因复杂,政策也就应该是综合性的,不只是货币政策,而且货币政策也不是一种应对,还需要有收入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来共同应对。”李扬称。

  哈继铭:不应靠经济减速应对通胀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哈继明表示,有些人建议中国应使经济大幅减速、减缓需求,通过经济“点刹车”来实现控制通胀并不可取。我们不认为中国的通胀是经济过热带来的需求拉动型通胀。特别是考虑到外部环境将显著对中国出口不利的局面,中国不应采取过度行政调控、使经济大幅减速的方式来应对通胀。

  如何应对目前的通胀压力,哈继明认为,短期当以货币紧缩、粮食补贴、人民币升值为主。用财政政策应对粮食通胀,包括对消费者的粮食补贴,以及对于种粮农民的补贴。为应对食品通胀,不仅要补贴城市中的消费者,还要补贴农民种粮,包括农药、农具、化肥的补贴,以鼓励其种植粮食,提高粮食供给,“这是解决中长期粮价上涨压力的正确路径。”

  同时,继续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贷款的控制,存款准备金率的进一步上调和加大对冲力度将是主要的紧缩手段,而加息空间则受日益宽松的国际货币环境制约。此外,进口粮食解决短期的供给问题,人民币升值应对输入型通胀。

  长期来看,哈继明建议,政府应当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有效性;推出物业税并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以有效遏制土地价格上涨;继续补贴粮食生产环节。

  许小年:价格管制不利于控制通胀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认为,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个货币现象,应以货币政策应对,进行价格管制绝非长久之计。一方面,企业的成本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产品价格因行政管制而无法上调,预期利润率下降,企业会选择减少产出或者干脆停产,市场上的供应短缺进一步恶化,价格管制增加而不是降低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由于行政手段的低效和无效,预期未来通货膨胀得不到有效抑制,企业提价的冲动更加强烈,职工要求增加薪水的呼声更加高涨,一旦形成工资——成本——价格之间的恶性循环,成本推动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上升就可能引发全面的通货膨胀。

  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中,价格管制的另一弊端是统计数据的失真。设计与公布各种价格指数的目的,就是跟踪与反映供需的失衡。现在人为地冻结价格,相当于病人已经发烧,偏要用冰袋捂着体温计,虚假的读数,或许可以给病人带来短暂的安慰,却有可能因误诊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问题,水、电、成品油的价格管制都具有“劫贫济富”的性质。在煤炭和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政府管制电力和成品油价格,等于提供变相补贴,能源消耗越多的,得到的补贴就越多。不仅如此,价格管制惩罚了节能企业,因为当能源价格过低时,节能带来的成本下降可能不足以补偿对节能技术的投入。同理,过低的能源价格奖励了高耗能企业。

王庆:采用财政出资的保值储蓄(GID)计划

  此外,摩根斯坦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想控制住通胀或抑制通胀,打破通胀预期的恶性周期非常关键。为了打破由强烈的通胀预期驱动的恶性高通胀周期,政策制定者需要建立起牢固的抵抗通胀的可信度。比如采用财政出资的保值储蓄(GID)计划。在GID计划下,政府以确保各个家庭在银行里的某些类型储蓄的实际利率非负为目标,用其财政预算对他们进行补贴。并向各个家庭承诺,高通胀将不会削弱他们长期存款的购买力。因此,各个家庭也就没有必要取回他们的存款去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对冲通货膨胀。(记者方烨)

【编辑:庄伊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