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包凌雁北仑记者站李孟龙陈未鸣
北仑凤洋一路延伸工程途经新碶\街道向家村。今年正月初八一上班,向家村党支部书记李国海就接到上级的拆迁任务:73户村民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全部签订协议并搬迁。
虽然拆迁早在意料之中,但是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大范围的拆迁任务还是让李国海措手不及。村班子成员当天下午就匆匆碰头,初步定下拆迁方案:先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动员,然后村班子成员包干到户,挨家挨户讲解拆迁政策。
向家村分七组,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而且一旦拆迁就将面临各奔东西,大伙心里都不好受。
这种情形下,只有村里的班子成员和党员带头先拆。文书支盛华不仅自己是拆迁户,而且兄弟几个加上70多岁老母亲都在拆迁之列。为带好头,支盛华和弟弟支盛江首先做好自己家人的思想工作,动员妻儿、母亲首先搬迁。村民汪国辉有近800平方米的大房子,房租一年就有10多万元,妻子在一楼开了家小店。这一拆,全家的收入就要减少大半。但是有着14年党龄的汪国辉知道不能因为自己的小算盘而耽误了村里的大事情,他很早就签订了拆迁协议,还劝租户早日搬迁。
党员陈安南一家也是拆迁户,妻子陈妙娟以前是小学老师,在村里有一定的威望,人缘也好,她说什么年纪大的村民都能接受。那几天,陈老师主动给邻居讲解拆迁细则,分析当前形势,拿着计算器帮助老人算赔偿金额,在她的影响下,周围七八户邻居都痛痛快快地签好合同。李国海说,陈老师出马,顶他们好几个人!
其实李国海所做的工作比陈老师更繁琐,那几天,所有村班子成员走街串巷,主动上门向村民解释拆迁赔偿安置政策,常常是嗓子都说哑了,但是村民还是理解不了,各家各户情况又不一样,有时要正着反着说上十几遍才能让他们听明白。
一边是世代相处情同一家的村民,一边是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如何权衡是村班子面临的大难题。村民顾家杰夫妻俩都是聋哑人,孩子才两岁多,靠多年来省吃俭用的辛苦钱加上向亲戚朋友借来的钱,好不容易盖起新房,没想到搬进去还不到两个月,就要面临拆迁。这一拆,顾家又得重起炉灶,还要背更多的债。村里一合计,房子肯定要拆,但是顾家的困难实实在在摆在眼前,也要想办法帮着解决。于是李国海以村里出面,向区民政部门为顾家杰一家申请补助,总算缓解了他家的燃眉之急。
向家村靠近大港工业城,一直是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地方,全村人口才1500人,外来租户却有上万人。租房收入是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以每间房租金200元计算,村里一年的租金收入就有200多万元。73户村民火速拆迁,还意味着2000多外来务工人员得另外找地方住,一个月内全部搬离。在村班子的带动下,虽然有些村民心里不情愿,但还是将心比心,耐心向房客解释,及时退回多余租金,有些还帮着房客寻找新的住处。
由于政策合理,在向家村村班子成员的积极沟通下,在接到拆迁任务后第40天,最后一户村民到拆迁办签订了协议,创造了北仑拆迁的一个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