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经济
居民通胀感受为何远高于CPI涨幅
稿源: 新华网  | 2008-06-03 08:51:02
  居民通胀感受为何远高于CPI涨幅

  5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7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报告称,居民和企业对2007年整体价格水平上涨感受强烈。居民对2007年整体价格水平的通胀感受达29.9%。居民对食品上涨幅度的感受为36%,其他分项商品的价格上涨感受也在10%-20%。居民对2008年的通胀预期低于2007年感受,但维持在较高水平,为19.7%。

  研究通胀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者更注重CPI数据,而行为经济学研究者更重视民众的心理感受。实际上,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其核心是: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心理特征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为假设基础上;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现时间不一致等。

  无疑,行为经济学与现实贴得更紧。

  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民众对通胀的感受远远高于CPI涨幅,代表着源自于群体的倾向性,这有可能对未来的通胀趋势产生重要影响。而实际上,中央领导层对此也是高度重视的。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指出:在众多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物价问题。“在物价上涨较快时,物价的预期比物价上涨本身更可怕。我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目标(4.8%),也是有根据的。”

  “物价的预期比物价上涨本身更可怕”是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对居民通胀感受远高于CPI涨幅这一现象的清醒认识。一旦民众在心理上对未来的物价上涨作出确认,他不仅容易接受较之目前更高的价格水平,还可能为应对未来物价的进一步上涨作出预防性消费,进而,推高物价的上涨。在我国1987年和1993年出现的通胀现象中,预防性消费在推高价格上涨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现在不仅面临着如何减轻、缓解通胀压力的挑战,更面对着如何化解、疏导民众通胀预期心理的难题。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来看,后者可能更为紧迫。

  央行在分析居民对2007年整体价格水平的通胀感受高于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原因时,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在通货膨胀较高或变动较大时,由于不确定性增加,居民通货膨胀感受容易出现偏差。二是食品类低价商品价格上涨较快,可能对感受通胀的影响大于其所占比例应有的影响。三是公众对通胀的感受主要基于经常购买商品的价格,而价格指数则还考虑不经常购买产品的价格。四是同比价格指数对通货膨胀的衡量存在滞后。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CPI涨幅一般是根据去年同期的数据相比得到,由于去年同期的CPI涨幅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去年CPI的快速上涨始于6月(4.40%),加快于7月(5.60%),定型于8月(6.50%)——那么,实际物价水平即使在不变化的情况下,由于去年同期的基数较大,CPI也可能呈现出同比回落的态势,而商品的实际价格可能并没有相应的回落,这会使CPI数据更进一步偏离民众的感受。或者说,居民通胀感受远高于CPI涨幅的现象,可能越来越强烈而不是越来越微弱。

  值得警惕的是,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还可能受到另一隐蔽因素的影响,那就是被行政管制下的油价、燃气价和电价等,它们是悬在消费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消费者的心头之患,因为这些价格并不能够长久管制下去。要缓解通胀压力,抑制物价上涨动力,首先必须减轻人们对物价即将上涨预期的感受,否则,当宏观调控的力量遭遇民众在同向性心理下的群体选择,有可能使紧缩政策的力量打折扣,而为物价上涨积聚新的动能。这是必须要警惕和重视的。

  那么,当下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应该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并提高相关保障的标准。从影响居民通货膨胀感受的相关因素看,居民家庭收入水平与其对整体通货膨胀和食品价格上涨的感受程度总体上呈负相关。央行的调查证明了这一点,家庭月收入低于800元的居民对整体通货膨胀和食品价格上涨的感受程度均最高,分别为33.2%和39.5%。家庭月收入高于20000元的居民对整体通货膨胀和食品价格上涨的感受程度相对较低,分别为25.1%和28%。收入越低的人群对物价变动的敏感度越高,这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学规律。而低收入者的焦虑感,会向上传递给中等收入者,加大他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尤其在我国,中等收入者普遍把自己看做低收入者,这种感觉被多次调查所证实。而这一现象,同样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结果,这使得人们无法寻求到安全感,哪怕中等收入者,因为一场大病就会从中等收入者滑落到低收入者。

  其次,应该打破垄断企业所掌控的商品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降低商品的价格,自然也降低人们对未来商品价格上涨的预期。在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当一种商品在市场上比较短缺时,生产者就会对这种商品进行投资,其价格就会上涨;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生产者就会将其资金转移到其他商品或者服务上去,价格就会下降。而在垄断的市场,垄断企业自己具有定价权,价格发现机制被扭曲和压抑,无法在调节市场供求和优化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作用。而垄断企业屡屡以成本上涨为由发起的涨价诉求,总能在半哀求半逼宫的状态下如愿以偿,是给民众带来不确定性预期的根源之一。在特殊时期,虽然某些垄断商品因行政的管制而暂时不能上涨,但其供应积极性的降低为市场的囤积者提供机会,同样在推动这些垄断商品价格的上涨。

  疏导民众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的措施有很多种,但从央行的调查来看,民众对食品类价格上涨的预期正在降低,而对医疗保健、娱乐教育和家庭设备价格上涨预期较高,而医疗保健和教育正属于笔者提出的第一项措施涵盖的内容,家庭设备及油、气、电等,则属于第二项措施所涵盖的内容。就目前而言,这两项措施应该是最迫切需要实行的——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只要政府行动,哪怕效果还没有出现,就已经对居民的心理预期产生了影响。(褚洪波中国管理科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编辑: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