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不环保,这已是共识,但是它所带来的方便却令市民 “欲罢不能”。从6月1日起,“限塑令”在甬城施行,围绕 “限塑令”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面对一纸 “限塑令”,甬城超市、菜场呈 “冰火两重天”之势。同时一些超市收银速度变慢,也引发部分顾客抱怨。在操作环节上,有顾客质疑塑料袋收费是从过去的 “隐性收费”变成了 “显性收费”。
收银变慢 顾客抱怨
“以前,收银员照完条形码后,都会分门别类地将各种商品放进塑料袋里,我们一拎就走,但现在塑料袋要收费,收银员将东西堆在一起了,我们只能一件件自己装。”昨天,在江东一大型超市购物的市民张小姐抱怨说,她感觉现在收银比过去慢了,要排好久的队。持类似观点的人并非张小姐一人。
记者在现场看到,超市的理货服务台变成了一个带斜坡的小方桌,收银员刷完条形码后,就直接将商品放入小桌内,顾客需一件件放进购物袋里。一位收银员解释说,塑料袋收费后,他们一般先询问顾客是否需要塑料袋,而顾客要思考一下,是否需要,需要几个能装下,这些都会花去一些时间,碰到不理解的顾客,收银员还得解释几句。 “确实收银变慢了,我们也接到一些投诉。”昨天,另一家大型超市的负责人也承认,由于限塑令刚刚施行,他们也在慢慢适应。
“隐性收费”谁买单?
塑料袋收费,结束了过去的 “免费午餐”。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也浮现出来: “隐性收费”谁买单?
据了解,虽然塑料袋不起眼,但一年累计下来费用也不少,像大型超市的塑料袋费用就有数十万元。超市的惯常做法是将塑料袋的成本计入超市综合经营成本中去,就好比水电、房租一样。表面上看,超市免费送塑料袋,是为了吸引、方便顾客,但实际上也悄悄将商品的售价提了上去, “羊毛出在羊身上”,塑料袋的费用最后还是摊薄到零售商品上。这种转嫁方式比较隐蔽,可称之为 “隐性收费”,因此为隐性收费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在触及这一敏感话题时,一些超市经销商及经营者大多闪烁其词,表示塑料袋是单纯计成本的,不会转嫁到其他商品上。有消费者认为,塑料袋实施有偿制后,这种隐性收费变成了显性收费,消费者可能被 “两次收费”,这需要有关部门进行规范与引导。
干湿混装引发不和谐音
据宁波沃尔玛超市统计,6月1日当天,全天超市售出的收费塑料袋为2000多个,而过去免费派送的袋子大约为2万个,约减少九成,表明限塑令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一些不和谐音也 “显山露水”。
一些消费者为了少买塑料袋,将本应冷热分开、干湿分开的商品混装一起,这无疑加大了食品存放的安全,造成一些卫生隐患。而部分消费者为了不购买塑料袋,将超市免费提供的食品预包装袋 (又称卷拉袋)作为替代物,一口气扯走好几个。目前甬城超市已经对这种现象进行制止与引导。此外,菜市场、水果店、食品店仍然在免费派送塑料袋,一些消费者也我行我素,拎着各色的塑料袋进进出出。
市贸易、工商部门人士表示,作为一项新生事物,限塑令施行需要一个过渡期。发达国家也曾遭遇过 “白色污染”危机,德国最早实行 “塑料袋收费”,是建立在完善科学的垃圾回收系统之上的,这可以让普通市民不必对塑料袋产生依赖。在“限塑”的同时,政府还需充分考虑市民的习惯与需求,建立起垃圾回收体系,方可有效推动法令的施行。(记者 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