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邹建红:在水涨船高中打造“巨舰”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8-06-16 12:16:18
  创新小故事

  由70万元到1568万元的裂变

  2001年6月,当邹建红由市小百花越剧团的一名优秀乐队指挥副团长走马上任市歌舞团团长的时候,50多人的演出团队,一年的演出收入不过70余万元;职工的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平均下来,每人每月只能拿到800元左右。不少骨干只能去歌舞厅 “走穴”来维持生计。

  然而,7年之后,邹建红完成了由优秀的乐队指挥到出色的文化经营人才的转变,市歌舞团在他的带领下,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完成了从 “一叶扁舟”到演出 “巨舰”的转变:他们不仅将演出市场扩展到了省内的绍兴、舟山、杭州、台州等地,更打进了南京、扬州、上海、广州等省外城市;2007年的演出收入达1568万元;水涨船高,去年职工平均收入也翻了好几倍。

  个人档案:1960年出生,省 “五个一批”优秀管理经营人才,长期从事艺术工作。曾担任市艺校音乐老师,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副团长,现任宁波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创新成果:策划创作了第九届宁波国际服装节 《七彩梦》文艺晚会、第99届广交会开幕招待晚会《阿拉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典礼文艺晚会《跨越》。在杭州、上海、南京、广州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经过市场开拓,从2001年至2007年,宁波市歌舞团从年收入不到100万元发展到年收入达1526万元,创造了一个小团大市场的奇迹,被评为2007年度宁波市服务行业新星企业。

  创新语录:艺术精益求精,服务尽善尽美。

  记者:这7年来,市歌舞团通过创排不同类型的歌舞节目、激活演出机制、拓展营销领域,使这个全国演职人员最少的专业剧团摆脱了困境,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你曾经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市歌舞团的今天。那么,这7年来,你的创新心得是什么?

  邹建红:要说心得,我觉得最大的一条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尊重市场规律,脚踏实地地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发展事业。现在,宁波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环境非常好,但能不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发展好自己的事业,就是要看你心里有没有市场经济这根弦。这7年来,我把舞台艺术看成是一个服务型行业,老百姓爱看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始终是创作工作的重点。如今,市歌舞团已经从单一的歌舞表演团体,发展成了集策划、组织、排演为主营的艺术生产单位,以公司化运作的专业表演团体。

  记者:当初你在市歌舞团搞改革的时候,在创新文化单位管理的时候,肯定遇到过不少阻力和难题,这些阻力和难题或许至今仍存在。你觉得最大的阻力和难题在哪里?

  邹建红:是啊,当初在歌舞团搞改革时,碰到的阻力和难题确实不少,这其中既有利益关系调整所导致的阻力,更有思想观念上的碰撞所导致的不适。我觉得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转变市歌舞团所有团员的思想,如何寻找出一个由计划经济的运作方式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的最佳机制,把艺术舞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按市场要求来制定剧团运作机制,通过机制将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潜力都发挥出来。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借好 “外脑”。这几年,市歌舞团做得好的几台晚会都离不开“外来和尚”的功劳,整合市、省乃至全国的艺术创作资源、艺术演出资源为我们剧团所用,我们尝到了许多甜头,但还有不少值得探索的地方。

  记者:听说你对市歌舞团的下一步发展已经有了一些思路,能够透露一下吗?

  邹建红:总的思想是朝打造品牌的方向走,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宁波市歌舞团能成为省内乃至长三角响当当的一块演出牌子。具体的思路是产业链的延伸、艺术产品的多元化和资源的整合三条腿一起协调前进。经过资源整合来延伸产业链,要结合艺术院团的特性,进一步拓展艺术培训、会展、广告等。产业链的延伸所提高的经济效益,要反哺到剧团创作文艺精品上来,从而通过精品艺术产品来打造歌舞团的品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势头。 (记者 梅子满)



【编辑:王丽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