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爱心城市海纳百川—文明城市创建三年间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8-06-17 02:12:18
  

  厂里为我们开生日会

  昨天下午,地处镇海的宁波华通电器集团的几名外来员工欢聚在一起,正在乐陶陶地享受公司为他们举办的生日会。

  (胡建华 张 霞摄)

 

  新老宁波人共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已成为甬城街头的一道风景。 (胡建华 摄)

 

  昨天上午,来自重庆开县的仁亲碧、胡琼英等外来工在江北孔浦二村社区干起服装加工针线活。两年来,孔浦二村社区的 “外来务工女性就业之家”,已先后给500多名外来姐妹和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胡建华 魏小捷 摄)

核心提示

  宁波人富有爱心,这几年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顺其自然”、 “风调雨顺”,早已成了宁波的爱心品牌。2000多名市民救助白血病人罗南英的故事,感动了长城内外;万人助学热潮,传遍了大江南北。在支援四川地震灾区中,我市已累计捐赠款物6.09亿元。

  作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和盛名在外的爱心城市,宁波还以其淳朴友善的民风与海纳百川和谐包容的城市精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这里寻梦,他们的名字叫 “新宁波人”。

“宁波模式”受到高度评价

   “我喜欢宁波,在这个城市工作,我觉得很幸福。”新宁波人杨晓霞是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浙江代表团惟一一名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她说,“当初只是为了找工作赚钱来到这里,但几年下来,却享受到宁波市民一样的待遇,赢得了本地人的认同和尊重。”这位在宁波维科家纺做质量员的江西姑娘一脸幸福。从市政府设立“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办公室”,到把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 “外来务工者节”,从开展 “职工发展能力培训”到 “外来务工明星”、 “外来务工劳模”评比,杨晓霞说,政府的很多举措都让外来务工人员感觉到人情味和浓浓暖意。

  一个城市,只有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才会有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我市已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的首选城市之一。目前,我市“新宁波人”已达330万,并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递增。为破解外来工服务管理的难题,市委、市政府大胆探索,创新突破,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宁波市情的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具有开创意义的 “宁波模式”。

  宁波市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外来工“社保套餐”,外来务工人员不用缴费,就可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近几年,宁波实现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从包办型向共建型、从被动防控型向主动引导型、从简单吸纳型向组织融入建设型、从维权分散型向权益保障综合激励型的转变。通过观念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和管理创新,让所有在宁波工作和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都真正感受到了幸福。

  坚持民生为先,着眼于在实现政策制度广覆盖中突破重点、难点,是我市搞好外来工服务管理的创新之举。目前已形成了 “1+15”配套政策体系,基本覆盖了外来工学习、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近两年来,我市已为20多万名外来工提供了全程免费职业推介服务,38万名外来工接受了在岗培训和市民教育;社保制度实现新突破,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外来工 “社保套餐”;落户政策形成新激励,已为16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办理了落户手续;权益维护取得新成效,去年共为3.2万名外来工追回欠薪6173.4万元,为外来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1600多人次,挽回经济损失5500万元。2007年,宁波还接收21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减免学杂费500余万元;建立了外来工欠薪应急周转金,筹集资金1100余万元……

  我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的做法引起省内外高度关注,国务院农民工办公室领导高度评价富有创新精神的 “宁波模式”,并称宁波外来工服务管理的体制建设属全国首创。

外来工孩子受伤之后……

  今年春节,11岁的丁一凡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在一次事故中,小丁的双膝关节损坏。这给从安徽来宁波打工的丁胜夫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但这对夫妻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感受到了 “爱心城市”的温暖。

  小丁出事后的两天,丁胜所在的广博公司就派人带着1500元钱和营养品前去看望。广博公司设立的职工互助储金会,从小丁出事以来已陆续送去1万元左右。余姚一位素不相识的舒先生和小丁在同一个病区,出院时,舒先生特地拿出200元钱,买来水果和营养品,托小丁同病房的病人家属转交给丁胜。宁海的涂先生也是小丁同病房的病人家属,看到小丁体质很差,什么都不想吃,特地从宁海陆续带来5只鸽子,让丁胜炖汤给孩子补身体。小丁就读的小学得知情况后,派人送来了400元钱和一些营养品,到医院来探望,还为小丁免去了上学的所有费用。

  “我很感激社会上有这么多人关心我这个外来打工者。”丁胜说:“我无以为报,只有努力工作,为宁波这座‘爱心城市’尽自己的一分力。”

  翻看宁波这几年的报刊,救助外来务工者的新闻比比皆是。 “外来工女儿玩火烧伤社会各方紧急施援手,‘双鹿电池’员工昨日捐了五万六”,“慈溪冯女士杭城捐助贵州病友李小面”, “保安家属患上重病,社区住户自发捐款”……

  2006年6月26日早上7时左右,在宁海一建筑工地,正在弯腰拌水泥的安徽籍外来工于小柱,突然被一根从6楼掉下来的直径16毫米、长3米多的钢筋,直接从后背刺穿了胸膛,生命危在旦夕。这一年11月13日,中央电视台十套 《讲述·文明中国》栏目播出了专题片 《危险的钢筋》,讲述宁海合力抢救安徽重伤外来工的故事。这是央视 《讲述·文明中国》栏目首次把镜头对准县一级的城市。

  今年3月, 《讲述·文明中国》再度聚焦宁波,讲述了火海救人的“新宁波人”徐义胜以及宁波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普通民众共同关心帮助徐义胜的故事。越来越多的新宁波人正被这座城市的淳朴友善的民风以及海纳百川和谐包容所吸引着,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农民工把奖牌颁给市长

  “我永远不会忘记,一名农民工把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奖牌颁给了我。”在今年两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光烈回忆起那一时刻,心中无限感慨。

  2007年11月6日,在杭州大剧院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颁奖台上,身着蓝色环卫工人服装的外来务工人员徐辉,把一块金灿灿的奖牌颁给毛光烈。而徐辉的一句 “我喜欢宁波,在这个城市工作我觉得很幸福”,给当时在座的所有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辉只是宁波300多万名外来农民工中的一员,现在这300多万人正在自己的 “第二故乡”享受着幸福的生活。宁波在全国率先推出门类齐全的外来工 “社保套餐”,外来务工人员不用缴费,就可以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一个曾经游离于城市社保 “安全网”的庞大群体,成为这项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近年来,进入宁波的外来务工人员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企业员工中,外来工比重已超过一半。尤其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外来务工人员甚至要占八成以上。这足以证明,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宁波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与本地人一样,都是宁波的主人。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

  安徽籍外来务工人员陈玄光发起成立宁波首个 “外来雷锋团”,定期为社区老年人、残疾人打扫卫生,为社区搞绿化,开展义务巡逻。此外,还有跳海救人的英雄彭乾维、 “扫地也要扫出个样子来”的环卫工人徐辉,这些新宁波人以实际行动把一个城市的和谐推上新的层次。 “正如当初我在领奖台上所说的那样,幸福是大家共同创造的,也是大家共同享受的。”毛光烈说, “这个大家既包括本地人,也包括外来人,是所有生活与工作在这个城市里的人。”

美好家园,我们携手创造

——新老北仑人共创文明城市侧记

罗涟浩 李孟龙 陈未鸣 顾霄扬

文明创建人人有分

  这几天,在网上 “新北仑论坛”上,有两个帖子受到当地新老市民的热捧。一个是用来征集文明创建 “金点子”的,一个是用来征集卫生死角 “黑镜头”的,粗粗一算,提建议和曝光的帖子总数已经超过了400条。

  “群众提出的都是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好建议我们欣然采纳,被曝光的我们马上去整治!”区文明办负责人说,目前该区已经把其中的44项重点、难点整改项目,分别落实到17位区领导身上,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同时,向各责任部门发出58份整改通知书,投入2000余万元,整治卫生死角1600余处。

  如今的北仑街头,随处可见群众参与创建的场面:数千名企业职工走出厂区,清扫道路,管护绿化带,对乱扔垃圾的行为进行劝导……

社区平安大家之福

  早上8点多,红梅社区银发义务巡逻队的曹莉莉和项国英戴上红袖章,出发巡逻了。一天两次,她们要走遍小区22幢楼600多户人家,检查各楼门前防盗门有无关好,垃圾有没有乱扔,有陌生人进来,也要上去问两句。这支队伍成立十年了,队员有20来人,有男有女,年龄多在50岁到70岁间。 “小偷都知道我们这里有人巡逻,都不敢来了。”居民们说。

  目前,北仑区有外来员工集中居住点70多个,居住人数已经达到10万人。如今这些地方都建立了调解委员会和楼道、小区平安创建小组。由新老北仑人共同参与的护村队、护楼队、护厂队正在当地不断涌现,外来人员形象示范员、群众思想联络员、纠纷调解员纷纷上岗。

南腔北调一家亲

  向家村本地人口只有1500人,但外来务工人口却超过1万。去年,村里公开选举出32名 “新向家人”代表。至今,他们提供就业信息400多条,法律咨询服务80多起,成功调解各类纠纷60多起,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一些社区还自创了新老居民的 “黏合剂”。杜鹃社区开办新居民宁波话培训班, “学学宁波话,南腔北调成一家”;芝兰社区里住着12个少数民族的新居民150多人,社区建成了民俗风情长廊和民俗展览馆, “和谐花香飘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块热土上

镇海新老市民共谱和谐新曲

  中国宁波网讯 (记者冯军 镇海记者站朱聪)近日,镇海区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上,10余名新镇海人与20名老镇海人组成的澥浦船鼓队,统一身着传统服装,粗犷、奔放的舞蹈与海潮般的乐声遥相呼应,再现了古代澥浦渔民庆祝打渔归来的热闹场景,赢得了观众一阵阵的热烈掌声,新老镇海人共同演绎澥浦渔业的传统文化风韵。这是镇海区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区以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深入推进,镇海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快速增长。统计显示,该区自2001年以来,外来务工人员数量每年以27%左右的幅度递增,并呈现中长期定居的趋势。至2007年底,全区登记在册外来务工人员21.3万余人,与本地人口基本持平, “新镇海人”成为和谐新镇海建设过程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对此镇海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制订出台了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政策意见,并在去年11月,成立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宣传部牵头,提出以 “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块热土上”为主题,在全区开展 “三型四点”、“新镇海人”系列教育试点工作。

  为了使外来务工人员在镇海过得更加舒心,从心理上拉近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距离,镇海区及时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暂行规定,要求公办学校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区财政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专项经费列入年初教育经费预算。目前,全区共有9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 (3所公办和6所民办)16243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区内各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公办学校就读率达到65%,而且完善了 “免、助、奖、补、减”帮困助学体系,保障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就业方面,以“政府买单”的形式,鼓励引导用人单位加强对 “新镇海人”的技能培训,并举办各种劳动力招聘活动,方便 “新镇海人”就业。据统计,2006-2007年共举办148场劳动力交流会,32540名 “新镇海人”由此走上了工作岗位。医疗方面,除执行国家规定的关怀政策外,近两年对93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行了免费体检,并全部建立了保健册。

  这一系列举措激发了 “新镇海人”建设第二故乡的热情,他们与本地人一起为建设新镇海尽力。在区连续两年举办的 “十大爱心感动人物 (事件)”评选中,就有5位 “新镇海人”当选,他们的感人事迹不仅为镇海树立了榜样,而且也对镇海打造 “爱心之城”,提高全区文明程度作出了积极贡献。

做个幸福的新宁波人

海曙区南站广场公厕管理员于卫东

   我原是黑龙江方正县的农民,2001年来宁波后一直在海曙环卫中心工作。这些年来,虽然工作脏一点累一点,但是领导的关心、本地人的宽容和爱心,让我感觉生活在这里安全、舒适、幸福。可以这样说吧,我是一个幸福的城市美容师。

  我每天早上7点值班到晚上5点,虽然工作辛苦点,但是领导和社会都非常关心我,给了我很多荣誉,像 “海曙区十佳外来务工人员”、 “宁波市优秀外来务工者”、 “宁波市十佳城市美容师”等等。我还被选上了海曙区工会会员代表,作为外来工,我可是想都不敢想啊。

  生活上,我享受到的关心就更多了。单位鞋子、服装、手套都有发。每年夏天差不多有两三个月时间,领导每天来送绿豆汤、矿泉水等防暑降温食品和其他用品。领导每次来的时候都是热得满头大汗,我过意不去,领导还说:“还是你们辛苦!”每年从大年三十开始,领导也是连续几天送餐到岗位上,有鱼有肉,热乎乎的,我心里更是热乎乎的。平时,年终奖啦、防暑降温费啦什么的,只要本地职工有的,我们全都有。从去年开始,单位还给我缴纳了“五金”,生大病可以报销80%,失业、意外伤害等都有保险。我今年40岁,再过15年就可以拿养老金,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了。我退休以后不会回老家了,就在宁波,宁波就是我的家。

  现在我们全家都在宁波。儿子刚刚从十五中学毕业,那可是很多宁波人都进不去的学校。老婆在宁波狮丹努集团上班,收入也不错。公司每次过节都发东西,过年可以全家一起去免费吃饭,还能免费旅游。现在我可以享受每年5天的带薪休假了,今年过年呀,我就打算和老婆一起去免费旅游。咱这个新宁波人,也和老宁波人一样休闲了。

  这段时间,咱宁波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没有什么大本事,但我会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我工作的地方是宁波的窗口,我的工作也关系着宁波的形象。南站公厕估计是全市人流量最大的公厕,平常每天有两万多人,多的时候就没法计算了。我的任务就是及时打扫、消毒,让外地人来到咱宁波,感觉不仅是楼房、马路,就连厕所也是非常干净舒适的。我衷心希望宁波能够再次评上全国文明城市,我如果能够在创建中发挥一点作用,就是我的最大心愿了。





【编辑:王丽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