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文明城市创建 新老宁波人共建"和美之城"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8-06-18 00:59:18

  2004年6月12日,潜龙社区的居民在社区直选时投票。(资料照片) 记者 刘波 摄

  

  在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宁波并不满足,没有躺在荣誉簿上吃 “老本”,而是把荣誉当作再次腾飞的新起点。

  3年来,我市以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抓手,努力把宁波打造成 “经济繁荣、政通人和、城乡文明、生态美好、协调发展”的“和美之城”。这是560万宁波市民和330万新宁波人的共同心愿。据市民情民意调查办公室、宁波国家城调队开展的 “宁波市社区和谐满意度”民意调查显示,市民对社区和谐程度的总体满意率达到93.8%。

  在市委、市政府和900万新老宁波人的共同努力下,宁波在2006年蝉联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2007年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的复评,在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中名列第五,并荣获了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昨天,记者在宁波的大街上举目四望,这里绿树成荫,鲜花遍地,街道整洁,市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一座和美之城正逐渐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社区直选体现民主

  1994年,由于企业倒闭,当时34岁的王瑾下岗了。为了生计,她到处打零工补贴家用,每月最多只有500元左右的收入。1997年,王瑾听说海曙区月湖街道正在招聘社区干部,就试着去应聘,没想到顺利地成为了一名社区干部。渐渐地,她开始喜欢上了“小巷总理”这个职业。2003年,我市开始社区直选的试点。为了挑战自己,已经任职桂井社区居委会的王瑾毅然参选县学社区居委会主任。

  王瑾告诉记者,当时共有两个人竞选县学社区居委会主任,王瑾以前在县学社区工作过,和许多居民都熟识,颇得大家信任,凭着这样的优势,最后她得到了4000多张选票,支持率超过80%,成功当上了居委会主任。

  说到当年的参选经历,王瑾脸上仍然掩饰不住激动的神情。她深有感触地说,当年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这样的下岗女工也能通过选举成为社区干部。宁波实行社区直选充分体现了民主。她表示,像她这样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干部,肯定能得到居民的拥护,也肯定能对得起居民的拥护。

  【今年年初,我市完成了第七届社区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市六区235个社区全部实现了直选,成为全国首个城市社区全部完成直选的城市。在这次直选中,很多像王瑾一样的优秀人员被社区居民选为社区居委会主任。

  我国选举问题专家、中国与世界研究所所长李凡认为,宁波的城市社区直选制度不但促进了城市基层民主的扩大,而且创新了社区管理模式,规范了城市选举程序,对全国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邻里守望打造和谐

  最近连下几场雨,家住江东区樱花小区的史女士家的下水管道又漏了,她马上拿出“邻里守望卡”,打了邻居毛尧金的电话。不一会儿,住在小区另一头的毛师傅就拎着工具箱来了。

  樱花社区的居民几乎家家都有一张粉红色的 “邻里守望卡”。卡是社区制作的,上面除了社区干部和地段民警以及居民常用服务、求助电话外,还有本楼道内各住户的联系电话。 “家里有事找我来帮!”这句话是毛师傅写在邻里守望卡上的。毛师傅原来在市政管理部门工作,对管道维修等很内行,退休后也想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邻里作贡献。渐渐地,东家漏水了,西家电灯不亮了,都会想起打毛师傅的电话。毛师傅成了最受欢迎的 “社区徐虎”。

  把自己特长留在 “邻里守望卡”上的居民还有很多:有一名医生写上了 “不舒服了一定要来找我哦”;一名司法系统的干部写上了 “法律咨询请找我”……

  “邻里守望卡”融洽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和睦相处。这种模式很快在别的街道和社区推广开来。守望卡为整个社区织起了一张知心网、知情网。

  据悉,2006年7月26日江东区率先推出的 “社区邻里守望卡”还获得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奖”。

  【近3年来,我市把全面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来抓,出台了《和谐社区评估体系》,有效地推进了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文明社区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和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郑杭生在考察了宁波的社区后有共同的感受:宁波的社区管理有章、服务完善、文明和谐。】

独居老人老有所养

  家住江厦街道新街社区的姜翠菊老太今年87岁,虽然惟一的儿子在镇海,但独居的姜老太并不感到孤单,因为每天中午和傍晚,社工黄桂芬都会准时上门,送上热腾腾的饭菜,然后一边打扫一边陪她聊天。

  姜翠菊的午餐和晚餐都是街道负责的。去年年初,全市第一家街道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江厦街道成立,有数十种服务项目,惠及辖区内4000多名老人。爱心食堂正是其中的特色项目之一,社区老人不用自己开伙做饭,直接可以到社区吃饭。而像姜翠菊那样行动不便的老人,则由社工送上门。

  这一年半以来,黄桂芬风雨无阻,日日给姜翠菊送饭,还常陪老人出去锻炼,看医生,时间一长,两人情同母女。黄桂芬从老人口中知道,她平时没有收入,光靠儿子的补贴。后来儿子也下岗了,媳妇又疾病缠身,家里非常拮据。老人怕麻烦政府,这些年来都是自己一个人苦撑着,最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几十元花销。黄桂芬非常同情老人,社区干部得知情况后,一次次上门慰问,并很快给老人办好了低保。 “现在日子真的蛮好,小姜就跟亲女儿一样。”老人见人就说这句话。

  像姜翠菊一样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安享晚年的老人还有很多,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已在本市全面推广,真正让居民实现 “老有所养”。

  【近年来,我市各级财政越来越多地向社会事业和民生倾斜,去年我市新增财政的73%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环保、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支出分别增长36.5%、25.9%、23.7%和73.1%,为真正实现创建为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其中,仅在教育事业方面,全市财政的支出就达59.06亿元。我市率先基本普及从学前到高中段15年基础教育,率先实施义务教育全免费,21.4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在卫生事业方面,市财政用于卫生事业的支出为22.49亿元。全市平均每3.86万居民就拥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0.51万居民拥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达100%,已基本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住医院”的格局。投入6.09亿元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370万人,参保率达96.5%。】

脏乱差村变整洁了

  家住鄞州区王家弄村的郑军最近非常高兴,因为困扰他多年的环境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他说,王家弄村地处百丈东路延伸段与世纪大道相交处,为江东区与鄞州区的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众多,是个“脏、乱、差”村。村里惟一的主马路被小摊小贩占领,村舍的墙壁成了“牛皮癣”的“温床”,村公共厕所臭气熏天。“我们厂距离马路市场的出口只有100米,然而一到傍晚,从厂里开车到出口要半个小时,有时遇到外贸产品赶时间出货,真是急死了,要不停地按喇叭,或下车跟摊主说好话,请他们让一让。”

  王家弄村的状况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以来,经过多方努力,困扰王家弄村的最突出的三大问题均得到了解决:宰牛场已下令搬迁,曾经臭气熏天的牛粪、“牛下水”被郁郁葱葱的花木所代替。生活区的环境卫生也有了明显的改观,公共厕所的粪便得到了及时的清理,地面垃圾24小时保洁,5000平方米的自然墙也都画上了宣传城市文明的壁画。让郑军印象最深刻的,是马路市场搬迁到了临时的菜市场,车子可以畅通行驶。

  【改变的不仅仅是王家弄。近年来,全市老小区、背街小巷和城乡接合部整治扎实推进,乱停放、乱穿行、乱设摊整治进展顺利,治安秩序、市场秩序、用工秩序整治成效明显,一些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整改,市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得到新的改善,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文明创建整体水平的提升。】

  在全市上下的努力下,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正在成为“为群众解难、让群众方便、使群众得益”的过程,文明创建成果将更加广泛地惠及人民群众,着力让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更加舒适、更加安心。

  记者 林伟 樊卓婧 通讯员 许玉芬 巫莲莲



【编辑:王丽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