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经济
曹中铭:基金何时才能让市场放心
稿源: 东方早报  | 2008-06-18 08:56:46
     

  曾经的“香饽饽”似乎正在变成“烫手的山芋”。

  去年基金的火爆已经变成了一场记忆,“一日售罄”更像是童话而非现实。大牛市演绎出来财富效应,财富效应催生出基金的抢购风潮,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与合情合理。

  此一时彼一时,今年以来,新基金虽然大量“批发”,却遭受着门庭冷落、规模大幅缩水的尴尬。5月9日,天治创新先锋股票型基金发布成立公告,可该基金的净认购金额仅为2.48亿元,与某些私募基金或特大户所拥有的资金相比几乎相差无几。若与去年的新批公募基金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也因此被市场称为“袖珍型”基金。

  其实,这只是今年新基金发行的一个缩影而已,首发规模不超过10亿元的新基金不在少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共有33只开放式基金在2008年成立,募集资金达856.18亿元,平均首发规模约为25.94亿元。如果剔除年初新基金份额的影响,显然,在股指持续调整以及基民热情不再的背景下,即使是延期发售,近几个月以来新发基金的平均规模也要小得多。

  事实上,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所在。重要的是,基金的迅猛发展对于基金公司的人才储备提出了挑战,再加上众多基金经理的纷纷出走与人才流失,基金公司在人员使用上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困境。现任383名基金经理中有接近1/3的115人岗位从业经历不足1年,“菜鸟”基金经理掌舵万亿元资金等事实说明,基金公司在超常规发展与规模急剧扩张之后,已经遭遇了发展的瓶颈。

  去年股市火爆时强力做多,并将沪综指推上了6124点的“高峰”,有基金契约约束的因素,也有基金本身的利益冲动,但基金在今年的股指调整中扮演的却是砸盘者的角色。

  不错,基金应该维护其持有人的利益,但是,如果只顾持有人的利益,而将整个市场的利益抛在一边,笔者以为同样值得商榷。况且,基金的砸盘行为导致股价下跌,本质上也损害了其持有人的利益。市场信心逐渐被蚕食的事实,也使新基金的“造血”功能日渐萎缩。延期发售,首发规模大大小于募集上限已经提供了最好的佐证。

  或许我们更应该对基金的超常规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如果没有架构好舞台,就无须登台亮相。基金在近两年来的发展已经证明,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不少,诸多投资者纷纷弃基而逃的原因,并非只是股指调整净值下跌这么简单。

【编辑: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