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提高了成品油价格和电力价格。这标志着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稳步推进。
这次油、电价格调整,符合市场预期。不难看出,政府此时出台这些价格改革措施,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的慎重决策,既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即在价格方面“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更加注重价格杠杆在调节供求、配置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又体现了积极稳妥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利用价格手段促进资源节约,保障市场供应,功在当前,利在长远。
从当前看,适当提高成品油、电力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是保障市场供应的重要举措。虽然目前国内地方炼厂原油加工能力只占全国的20%左右,但其炼油能力的发挥对保证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起着边际调节、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作用。由于地方炼厂仅有炼油业务,不能通过上下游利益调节缓解炼油亏损,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导致这些企业严重亏损,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尽管中石油、中石化两公司推迟检修,努力满负荷生产,但由于产能不足,保证市场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偏低的成品油价格,导致石油消费过快增长,周边国家和地区大量车辆到我国境内加油,有些原来消费进口燃料油的用户转而使用国内柴油,更加剧了成品油供求紧张的矛盾,部分地区断档、限供、擅自涨价现象时有发生。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电价得不到及时调整,导致发电企业多发多亏,个别电厂甚至出现了缺煤停机现象。随着夏季用电高峰的来临,保证电力市场供应的压力逐步加大。因此,必须及时疏导价格矛盾,提高国内成品油和电力供给能力,保障市场供应,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缓解企业经营困难的必然选择。随着国际市场石油和国内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石油和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出现许多困难。去年11月1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后,国际市场油价持续大幅度攀升,特别是今年2月中旬以来涨速加快,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WTI)期货收盘价格先后突破100美元、120美元和130美元大关,6月6日收盘价冲高至每桶138.54美元。我国原油消费近一半靠进口,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矛盾加剧,企业加工和进口亏损严重。调价前,企业加工一吨成品油亏损近3000元,进口汽、柴油每吨分别约亏损3000元和5000元,导致中石油公司利润大幅下滑,中石化公司整体面临亏损,两大公司现金流出现困难。电煤价格大幅上涨,脱硫成本、水资源费和库区基金支出增加,使发电企业出现行业性亏损。受电网还贷压力及年初南方冰雪灾害影响,电网企业经营效益也大幅下滑。1—5月份,五大发电集团中除华能外,其他四个发电集团均出现经营亏损,亏损面达80%左右。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公司实现利润同比下降约78%。因此,适当提高成品油和电力价格,是减轻石油、电力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经营困难的必然选择。
从长远看,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只有建立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我国的价格体系中,资源性产品价格不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由于改革相对滞后,价格关系尚未理顺,价格水平偏低,加快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事实上,我国早已明确了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制定了石油价格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电价改革方案,建立了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适当提高石油、电力等资源性产品价格,都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题中应有之义,目的就是要逐步理顺价格关系,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能源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为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有利的价格体制条件。
二是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既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而且要考虑环境的容量。一方面,我国资源禀赋较差,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人均探明储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6%、11%和4.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其他矿产资源也有限;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资源性产品价格严重偏低,价格构成不合理,各类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尚未计入企业成本,是造成经济粗放型增长、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适当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构成,使其能够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是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近几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但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上仍然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一方面,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约束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目前我国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能源价格过低,是造成企业粗放经营,浪费资源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能源使用量的降低,有55%归功于价格的调整。因此,必须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这是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总之,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既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价格问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利益调整关系复杂。无论是价格机制的变化还是价格水平的变动,都直接关系到利益关系的调整。马克思曾指出,“物与物的价格关系背后,是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往往是“牵一发,动全身”。因此,推进价格改革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
对政府而言,关键是要统筹兼顾、搞好规划,明确目标、把握节奏,精心组织、稳步推进,把改革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改革措施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
对企业而言,必须树立大局观念,具有战略眼光。经济全球化、能源产品金融化的资源能源高价格时代已经来临。只有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减少能源消耗,消化涨价因素,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早行动,早主动。这既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对消费者而言,必须牢固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可以促使人们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科学的消费方式。作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经济人,在考虑个人需要的同时,更应考虑社会的需要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能源不仅是有限的,而且不可再生,今天多消费就必然降低明天消费的机会。因此,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光荣、浪费资源可耻的观念,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养成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承担应尽的义务。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