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小街巷关乎大民生——划船社区背街小巷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8-06-23 07:14:04

  划船社区掠影 

   图1:大型浮雕《众人划船图》
  图2:路边墙上的连环画石刻
  图3:改善后的荷花路

  图4:装饰一新的荷花庄公园(朱军备严 龙摄) 

  本报记者朱军备江东记者站张绘薇 

  核心提示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对那些老街区进行改善,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江东区对划船社区背街小巷的改善工程采取“三问四权”法,让居民作主,同时挖掘街巷原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融合社区时代精神。如今,改善后的居民小区,文化品位更高,城市基础设施变好,群众满意度很高。他们的做法富有创意,值得借鉴。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道路建设改造进度的不断加快,“二轴”、“二环”、“八延伸”等一大批道路工程陆续建设,我市硬件设施完善、综合服务齐全、景观大气开放的城市道路主干网已基本形成。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市区交通量急剧增加,许多中心城区的背街小 巷承担起城市支路甚至次干路的职能,造成超负荷运转、道路坑洞增多;一些老街巷道路设计标准偏低、雨污合流;一些社区内道路设施老化、配套功能单一、周围环境差。 

  江东区百丈街道地处老城区,日益明显的都市化特征与滞后的基础设施形成强烈反差。贯穿辖区的中山东路、百丈路汇集了17幢商务楼宇;辖区内在建和投入使用的五星级宾馆酒店就有3家;入驻的保险、证券、银行等金融机构30余家,繁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但人们走过大街,拐进小巷,情况就不容乐观。仅百丈街道辖区4.2平方公里内,就有背街小巷近30条,其中,1998年前建成的住宅占80%,房龄超过15年的约占30%。近几年的老小区改造,虽使整体面貌有所改善,但道路建设标准低、配套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绿化植被和景观小品乏善可陈等问题尚未解决。“天上纵横交错,地下污水横流,刮风灰飞沙扬,下雨深浅难测”。尤其是社区低洼地积水现象更为严重,每到台风暴雨季节,积水深达十几厘米,去年4次台风,划船社区有800余户居民受灾。“大马路未必天天走,而门口的小路是市民每天都要经过的。”小街小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为此,江东区委、区政府决定将百丈街道划船社区的荷花路作为试点,对老城区街道的背街小巷实施“洁化、绿化、亮化、序化”为重点的集中整治,着力改善群众家门口的环境,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给居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感受,使群众出行更方便、生活更舒适、心情更舒畅。 

  是粉刷一下墙壁,还是从根本上进行改建? 

  听说要改造老小区,居民们都很兴奋,但划船社区的荷花庄曾在2001年、2002年进行过两次整治,但以粉刷墙面为主,日子一久,墙壁上的涂料就会脱下来。如果说,大街大路建设是“面子”工程,那么小巷小弄的改善则是“里子”工程;如果说粉刷一下墙面是“面子”工程,那么彻底改善低洼地、提升背街小巷环境则是“里子”工程。到底是要改变“面子”还是改变“里子”?居民们当然希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面子”与“里子”有机地统一起来。 

  最终,江东区领导接受了群众建议和意见,此项改善工程确定对3.5万平方米低洼地、620米荷花路道路和沿路景观进行改善。其中,低洼地涉及居民楼49幢,居民1012户;沿路涉及居民住宅楼32幢,居民838户。工程总投资预计达1954万元,其中,区财政投入1700万元,相关施工单位自筹254万元。 

  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涉及道路平整、治理积水、截污纳管、立面整治、园林绿化、景观照明、城市家具、改造公厕、拆除违建、缓解交通“两难”、架空线“上改下”、平改坡、危房修缮、标志标牌多杆合一等14个方面。 

  参与工程建设协调的郑锋说,低洼地改造工程施工难度很大,要将地下的雨污管分流,每幢房子的电讯、电力等所有管线都要埋到地下,以前没有管道煤气的要重新安装,为排水还要特地安装抽水泵站。由于施工涉及许多单位、部门,加上原有道路窄小,给地下安装施工带来了许多难题。 

  改善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由谁作主? 

  针对改善街巷地处居民生活稠密区,道路基础状况差、工程实施内容多、百姓期望高的情况,该项工程在实施时引入了“三问四权”,即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工程计划立项、方案论证、工程实施、竣工验收等全过程听取、吸纳社会和专家的意见,并通过召开民情听证会、方案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吸纳群众的合理建议。 

  在前期准备阶段“问情于民”。社区先后4次组织街居干部和社区居民代表到杭州下城区等地参观取经。在实地调查后,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和墙门听证会60余次,倾听群众对环境现状和改善方案的反映。同时,广泛开展背街小巷改善工程的舆论宣传,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原来居民自行车车棚都没有接电线,现在许多家庭拥有电动自行车,为了给电瓶充电,住在四五层楼 的居民不得已将电线从墙上高高地挂下来,搞得乱七八糟。有居民建议,是否给每户人家的车棚都安装插座。这样虽然要增加经费,但工程实施者还是接受了这一建议。 

  在施工设计阶段“问计于民”。现场指挥部在社区开辟宣传窗,向广大居民公开规划设计、项目内容标准、施工方案等,征求群众意见,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收集掌握群众各类意见建议260余条,其中110余条被采纳,使方案设计实现群众意愿、政府规划、专家意见的“三统一”。如群众对管线铺设进行加固防压处理、在雨水沟旁增加窨井以畅通排水以及对改造防盗窗、设置停车位等建议,均被采纳。 

  在实施阶段“问需于民”。现场指挥部建立民情民意收集制度,社区实行包片干部每日走访、“早7晚9”的“错时工作”制度,并设置“背街小巷改造民情日记”,详细登记、及时处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对施工扰民等问题,要求施工单位上门做好群众工作,提前公示公告,承诺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在半年多的施工中,共接受群众来电来访318人次,受理解决群众意见、建议220条,处理率达到100%,从未发生因施工引起的上访和纠纷。 

  背街小巷改善如何体现市井文化? 

  全程参与划船社区文化策划的区文广局副局长祝健敏说,背街小巷的硬件设施完成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则是从精神层面上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这是更高层次的民生。他们的主要做法是,挖掘社区文化内涵,培植墙门文化,群众参与建设文化。 

  一是深入挖掘“找”文化。在区文广局的牵头下,他们查阅史料、走访名人、动员社会、广泛征集,先后三次邀请有关专家召开研讨会,挖掘了吕洞宾与卖席桥、王瑞柏与黄宗羲、荷花庄与赛龙舟等历史故事,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碎片“串珠成链”,并以浮雕的形式在社区文化长廊加以体现。二是多元融合“育”文化。他们将社区主题文化、科普文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历史文化、市民文化等较好地融入改善工程中去,突出了划船社区的和谐文化建设。通过雕塑小品、城市家具、宣传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种”文化,将划船文化与文明创建结合起来,以此提升居民群众的文明意识和文化素养,从而使背街小巷改善成为一次改善环境、根植文化的文化工程。三是积极引导“生”文化。他们还坚持积极引导、舆论先行,在为改善工程保驾护航的同时,发掘源自群众的原创文化。利用社区小报、墙门宣传栏等宣传阵地,结合开展的十七大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小巷改善我争先,文明和谐走在前”的主题讨论活动,大大激发了群众参与改善的积极性。 

  近日,记者来到划船社区,一进北大门,就是一幅由宁波大学文学院李亮伟教授精心创作的《划船社区赋》: 

  近甬江之古埠,处宁波之东城。占水乡之特色,得划船之嘉名。桨何不见?桨在人心;船何无觅?船乃社区。齐心而协力,江海横渡;共社而文明,诗意栖居。 

  楼群百幢,处处整洁;人众万口,家家和融。德馨园中,良言有如时雨;栎木路上,微笑恰似春风。文化浓郁,书声频频;生活多彩,舞步盈盈;环境清雅,林木荫荫。识浮雕之底蕴,见人文之氤氲。有客自远方来,初未得划船之意,既与余问答游观,复徜徉于荷花路上,欣然歌曰:恍若兮乘船,桂棹兮采莲。荷花兮人面,长愿兮流连。 

  这篇全国第一篇社区赋,短短182字,阐释了划船社区的人文内涵,高度浓缩了社区的精神面貌,表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生活图景。 

  《划船社区赋》旁边是一幅大型浮雕《众人划船图》,气势不凡,反映了“众人划船,共建和谐”的主题,很好地表现了划船社区名称来历和文化精神。 

  漫步荷花路,只见道路平坦,两边的墙壁上有三组40多幅石刻,以连环画形式,讲述了划船巷的来历、卖席桥的传说、荷花庄的故事。整个社区绿树成荫,花草点缀。 

  社区原有的墙门文化,在改善工程中得到了提升。划船社区曾在全市首创墙门文化,邻里之际和谐相处,每个墙门都有一个名字,有的墙门每年都要一起吃年夜饭。这次改善工程,将墙门的门楼建得更漂亮,还对沿路的18个墙门重新命名,先由社区居民自己取名,然而由专家组审定。已经定名的有“渔悦楼”、“明月楼”、“银馨楼”等。 

  改善工程让居民群众感到满意 

  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将低洼地的地下工程全面清理重建,同时,在小区主要道路进行绿化,并将两边居民的墙面装饰提升,这是划船社区背街小巷改善工程的特点之一。在工程的设计、施工过程中,主动让居民参与进来,让居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扬民主,这既是工程顺利完工的重要保证,也是赢得民心的最佳方法。同时,在拆墙、修路的老小区改善工程中,挖掘街巷历史文化、体现社区精神文化,这是划船社区改善工程的亮点。让群众切身感受小区环境的大变样,这是真正得民心之举。 

  划船社区居民费孝康高兴地说:“对低洼地段全部改造、对背街小巷逐步改善,领导花了很多精力,政府投入了很多财力,确实很得民心。”老党员朱桐英老人说,居民们几乎全程参与了改善工程,在施工的半年时间里,有私家车的居民,汽车都不能驶进小区,原来用于健身的小公园成为建筑材料的堆场,施工期间路难行,这些困难,小区的居民们都能理解,这也是对工程的支持。 

  百丈街道党工委书记胡开通认为:荷花路背街小巷改善工程的顺利完工,使百姓家门口的背街小巷面貌焕然一新,大大缩小了与主要道路、与周边环境、与新小区之间的环境差距,有效促进了环境品位和服务功能的双提升,切实改善了民生、凝聚了民心。应该说,整个社区3890户人家,9000多位居民都是受益者。 

  其他城市在背街小巷改造中的经验做法 

  【杭州】 

  做法一:对现有空间进行充分“挖潜”,缓解停车难问题。杭州通过拓宽背街小巷,对电线实行了“上改下”及对立交桥下空间整治,腾出停车位,共“挤”出1.2万个停车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主城区“停车难”矛盾。 

  做法二:背街小巷车位绿化两不误。把原本150厘米的花坛宽度缩小50厘米,平衡了关注绿化的居民和有停车需求的居民的双方利益。 

  做法三:将民生工程向文化工程提升。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已远不止做一条路那么简单,而是把目光投进了城市文明建设的文化范畴。杭州市城管办和《杭州日报》联合征集、编撰出版一本《小巷故事》,和杭州电视台联合出品电视系列片《杭州街巷故事》。市民纷纷投稿,推荐自己考证出来的历史典故。这项民心工程正在从一个单纯的市政工程向综合性文化工程提升。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修路”层面,把整洁舒适送还给小巷,把历史文化带出小巷。 

  做法四:背街小巷改造聘请若干家庭担当义务监工。成立由722个家庭组成的区城市管理义务监督员,这些监督员大多来自杭州五城区各级五好家庭。他们中间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除了反映居民对小巷的改造意见,他们还要监督改造现场的施工情况,改造后的效果,每周检查2次,将发现的问题上报给杭州各城区城管办。 

  做法五:背街小巷有“党员管家”。下城区长庆街道新华坊社区,成立了一个背街小巷管理党员责任区综合服务站,由四个楼道党支部对该社区两条改造好的背街小巷进行综合管理,维持街巷的容貌整洁、设施完整、交通有序。 

  做法六:引入“数字城管”。将每条背街小巷划入全区域管网单元,所有的公共设施作为城市部件确定代码,建立数据库,每个社区由一名监督员负责实施不间断巡视,及时报告、处理并现场核查处理结果。 

  【长沙】 

  做法一:小街量身定做“特色外衣”。“科普街”、“健教街”、“传媒街”……为将背街小巷改造这一“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办好、办实、办新,长沙市委、市政府向市直机关发出了号召:全市70余家市直机关单位分别参与一条街巷的提质改造,根据各自行业特点,结合街巷实际,打造主题鲜明、风格各异的特色街巷。 

  做法二:建管并重扮靓小巷。“三分建,七分管。”针对背街小巷管理难的情况,城管部门坚持做到建管并重:对道路建设和墙体工程,严格按照招投标实行建设,道路两厢门面和部分文化墙,按照自愿原则由沿线单位和居民依规划设计自主建设,做到道路建设和两厢改造同步。 

  【广州】 

  街区景观凸现人性化。要让改造后的小巷“生动”起来,社区小景、文化广场必不可少。广州等城市在背街小巷提质过程中,利用拆除旧房的空地建成社区广场,将环保型、人性化的配套设施移入社区,大大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城市日渐提升的人居环境高标准要求。 

  【南京】 

  为达到精品街巷标准,50条街巷店面招牌出新改造。2007年,南京市计划出新改造50条街巷的店面招牌,要求达到精品街巷的标准,玄武区新街口街道从年初开始投入30万元,对老虎桥、蓁巷长约280米的45家沿街店面进行出新改造。 

【编辑:王丽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