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评论专栏作者陈季冰
如果我是一个将赌注押在政府出台新的救市政策之上的短线投机者,读了前晚新华社播发的《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我一定趁预期中出现的昨天上午股市反弹加紧出货。就像习惯了“政策市”的中国投资者一样,我不会太关心这篇文章阐述的观点及其内在逻辑,而主要是将注意力放在它传递的高层“信号”上。很遗憾,我读到的信息是:政策救市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这篇将近5000字的文章:第一,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完全能够支撑股市稳定健康发展;第二,经过近2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股市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完善;第三,中国股市的市场化改革仍未完成,“政策市”痕迹依然浓重,还有许多制度性障碍尚待消除,市场机制尚待建立;第四,本轮调整是由许多内因和外因共同造成,股市通过调整已经基本实现价值回归,市场各方应该重树信心并加快成熟起来。
毫无疑问,这篇文章不可能是新华社的记者心血来潮写的,我们的国家通讯社也不太可能自己想起来就突然发表一篇这种观点性的文章,何况它还不是专家学者的署名文章。大多数“政策市”的坚定信奉者正是基于这种考量来对文章暗含的信号进行揣摩,进而据此调整自己的投资(投机)行为的。但从上面的简单概括中,我们看不出高层想要救市的任何“信号”,文中“一个健康的市场不应过分依赖于短期政策的刺激”这句话似乎就是明证。对于资本市场,政府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推进改革和制度建设,而且这是一项漫长而渐进的工程。与此同时,监管者希望给信心低落的投资者鼓劲打气。文章还透露出这样的意思,即股市的完善不是政府一方的责任,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共同成熟。
据此推断,我认为政府基本已打算放弃救市。不仅如此,我还认为,央行加息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如果说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春的股市回落主要是市场自身的理性回归的话,那么今年6月的再度深幅调整显然应当归结为国际宏观经济基本面的不确定。因此,短期来看,要使中国股市走出困境,功夫已在股市之外。假如通货膨胀的趋势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比较有效的遏制,人们对中国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的恐惧得不到缓解,或者说未来预期不能趋于明朗的话,股市很难走出目前这种“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惨淡光景。
我一向认为,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很难将投机与投资区分开来。但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上,短期投机资金与长期投资者确实存在尖锐利益矛盾。基于这一点,我不仅预期央行加息的步伐越来越近,我还主张央行应该尽快加息。我进一步认为,在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有可能同时降临的这个关键时刻,左右为难的美联储迟迟不加息,最终将伤及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两害相权取其轻,今天的首要任务已不是延缓衰退,而是抑制通胀。
与11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本次危机的波及面可能更广,与中国经济的关联度也高得多。甚至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危机”。如今的中国股市,与3个月前各方激辩该不该“救市”时的情况已经很不一样。它倒真像新华社通讯里说的那样,有了很强的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色彩,它承载了太多对国际国内经济未来的担忧。因此,想要渡过这段股市难关,前提是首先要渡过这段经济难关。